推开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稀贵金属分公司(以下简称“稀贵公司”)的厂房大门,左侧的传统作业区内,黑色浇铸模具旁堆满银粉斗,铁锹与金属碰撞声此起彼伏;右侧的智能化生产线上,白银造粒机组正吞吐着雪色结晶,直径约8毫米的银粒沿轨道有序滑落。
在银锭浇铸厂房内,投资660余万元的银锭浇铸机正高速运转。“过去需要5-6名工人操作6台中频炉才能完成的作业量,现在仅需3人就能完成。”生产运营中心集控组副组长朱传熙轻触控制面板,密封管道随即启动银粉输送。
他介绍,该设备自去年10月投用后,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白银回收率提升了0.3个百分点,进入国内先进水平。产品生产告别烟熏火燎,进入自动化作业,产量质量更加稳定。
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全封闭管道系统将银锭重量误差从人工操作的2公斤压缩至0.5公斤以内。”朱传熙指着操作台介绍,良好的产品质量为光伏产业、导电、精密电子等高端领域供货奠定了基础。
回转窑生产区内,铜冶炼阳极泥经6台回转窑处理后产出粗硒原料。据生产运营中心见习副主任陈国栋介绍:“稀贵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将原有二氧化硒生产线转型为3N硒生产线,将年产260吨的粗硒原料升级提纯为3N硒产品。经测算,满产情况下,净利润增幅超过数百万元,实现资源梯级增值。”据悉,3N硒产品将应用于半导体制造、医疗设备、药物研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2024年从大冶有色冶炼厂独立运营的战新产业龙头企业,稀贵公司已形成金、银、铂、钯、硒、碲等六大产品体系。
陈国栋展示着刻有专属编码的银锭说:“我们正从原料供应商向新材料解决方案商转型。”这些标识化产品可追溯至具体产线、批次,满足客户定制需求。
稀贵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与设备升级双轮驱动,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稀贵公司党群部门负责人叶建国向记者介绍,公司秉持责任使命,立志当好“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有色金属新材料安全”两个主力军,奋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战新产业发展的新标杆,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高纯银、高纯金等产品研发,是为打破国外对高端电子材料的垄断,避免‘卡脖子’。”叶建国表示,设备升级既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劳动生产率的考核要求,又为打造“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奠定基础。目前稀贵公司劳动生产效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据悉,总投资约1900万元的“雨污分流”环保项目年内将在稀贵公司生产区落地。“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公司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叶建国说。
目前,稀贵公司正推动多个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逐步显现出“科技-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效应。技术升级带来的提质增效,正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