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五城发力 探索转型升级路径

   时间:2017-05-02 15:46

分享:

  核心提示
  按照国家要求,黄石今后应在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延伸产业链;加快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与武汉等中心城市的合作及“港城联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和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等四个重点领域探索有效途径。黄石五城区将抢抓我市列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机遇,通过抓项目,谋发展,促建设,努力把黄石打造成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样板。
 
  开发区:追梦“中部硅谷”打造千亿产业
  1日上午,虽是放假时间,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亮产业园内一片繁忙,数十名施工人员正紧张安装设备,为投资总额6亿美元的定颖电子项目即将投产作最后冲刺。
  2011年以来,沪士电子、欣兴电子、上达电子、星河电路等一批国际国内行业翘楚和龙头企业纷纷落子黄石。目前,黄石PCB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2000万平方米,成为华中区域PCB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产能规模最大、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产业转型关键在园区。我市成功获批国家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开发区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两个示范园区之一。这是开发区奋力迈进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的重大机遇。”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鲁友年说,开发区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跨越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延伸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电子信息产业“打头”。按照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抢占高点、发展终端的思路,到2020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不低于1000亿元,建成中部地区电子名城和生态型电子信息产业的示范区。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腰”。按照“智能化、专业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向,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过1000亿元。
  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点睛”。做大做强特色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末,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此外,开发区还将积极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转型集聚新动能。
  在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开发区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发区提出,绿化荒山,3年完成5万亩;企业周边绿化,到边到角。开山塘口已全部关闭,实施复垦绿化。
  从传统重工业到高科技电子产业,从二产业到三产业,一座产城融合的新城正拔地而起。
 
  黄石港区:围绕“四个中心”发力
  “五一”期间的黄石万达广场,是歌的旋律,花的海洋。除众多明星亲临现场的音乐盛宴外,更多的趣玩活动精彩纷呈,让市民朋友大饱眼福,乐在其中,开心消费。
  黄石万达广场原有部分产业是传统商贸业,特别是百货店经营受阻,举步维艰,效益低下。对此,黄石港区政府积极引导万达调整经营战略,让百货全部退出市场,并及时引进了苏宁电器等一批知名品牌。通过转变思路、品牌造势,打造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万达广场经营战略的转变,是黄石港区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的代表。
  “我们要抢抓黄石入选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一机遇,合理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让黄石港区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领头雁。”区委书记陈汉华说。
  早在去年底,新一届黄石港区委区政府,就确定了打造“鄂东商贸物流中心、科教创新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健康运动中心”的奋斗目标,力争通过“四个中心”的打造,建设居民群众向往的现代化幸福城区。
  鄂东商贸物流中心,是“四个中心”中的首个中心,也是黄石港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已动工建设,预计在2019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联海商务大酒店目前正在进行桩基建设,预计明年5月1日封顶,2019年正式建成营业。
  为加快商贸物流中心的建设,黄石港区还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目前该区已建成商务楼宇19栋,年营业额10亿元。其中兴港·磁湖大厦引进中国500强企业美年体检、世界500强法国胜戈班集团旗下企业雅庭装饰等16家企业。
  区委区政府把“四个中心”的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结合起来,依托项目促发展。今年该区确定的重点项目为66个,投资总目标100亿元,全部与“四个中心”的建设有关。
  从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看,一季度实际完成投资19.68亿元,同比增长14.2%。
  目前,黄石港区正抢抓黄石入选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一机遇,奋力拼搏,并围绕“四个中心”发力,出现了百花争艳好个春的喜人局面。
 
  西塞山区:五大攻坚战推动转型升级
  2日,西塞山工业园区,一批重点项目在这里集中签约、开工和投产。2017年,乘着黄石列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东风,有着100多年工业文明的西塞山区迎来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大好时机,该区将坚决打好打赢产业转型、改革创新、城市建管、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五大攻坚战。
  仲春时节,黄荆山脚下的西塞山区模具材料工业园内,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面对模具钢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布局乱、档次低、污染重等问题,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华丽转身,实现转型升级,即将正式投产的湖北三冶重工科技给出了答案。这是由5家模具钢企业整合成的股份制公司,整合后的三冶重工,企业品质将得到大大提升,实现质与量的飞跃。
  入园提高一批,整合规范一批,停产关闭一批,使辖区百余家模具钢企业从根本上转入良性发展轨道,这是西塞山区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努力实现由传统工矿城区向现代产业强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百年的工业文明锤炼了西塞山区特钢及延伸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成为工业发展方向——到2021年力争实现特钢及延伸加工产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力争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生物医药产值实现50亿元以上;新型建材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在强力推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区还抓住棋盘洲长江大桥、新港铁路、新港海关口岸即将建设运行的重大机遇,以服务实体经济、延伸产业链为着力点,促进以技术服务外包、港口物流配送、“铁公水”多式联运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西塞山区坚持“项目为王”,把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相结合,力争到2021年,新引进项目60个以上,实现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
  建设“富强和美”西塞山区,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该区将在转型升级发展中争当主力军、创造新业绩,努力成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市容市貌变化最大、生态治理成效最好、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主力城区。
 
  下陆区:精准定位建设五大新区
  “咚咚咚……”1日一大早,位于下陆发展大道上的黄石三环汽车产业园传来机械声声,节日的氛围在这里无处可循,紧张而有序的建设是下陆项目攻坚不变的主题。
  自产业园项目开工以来,为了帮助项目节省时间、解决难题,下陆区生态新区管委会全程提供“秘书式”服务,主动作为承担排水工程,贴心代建抢抓桩基工程,使得项目排水工程、土方工程、桩基工程实现无缝对接,工程效率大大提高。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服务贴心到位,项目攻坚扎实有序,这正是目前下陆区发展现状。
  特别是区第十次党代会以后,下陆在原有推进旅游经济圈、循环经济圈、商贸服务圈“三圈”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建设工业、旅游、生态、商务、幸福五大新区。
  下陆区委书记胡楚平精准定位,依托五大新区建设,将下陆打造成为黄石首善城区、湖北循环经济样板区、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示范区、世界健康文化旅游区。
  全新的思路就此打开,转型的路径越发明晰。
  2017年,下陆共策划和实施重点项目122个,总投资559.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1个,总投资539.8亿元。
  在积极推动新兴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引进了润信农批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大冶有色、中铝华中铜业等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加快淘汰“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
  如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在下陆已初见成效。据统计。一季度,下陆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达78.07亿元,同比增长26.68%,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
  未来五年,下陆将支持大冶有色等骨干企业围绕铜产业链升级改造,打造千亿元产业升级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汽车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等现有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速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引进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中心,规划建设步行街,打造现代商贸中心……
 
  铁山区:产业强区引领转型
  近日,湖北省旅游委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北省分行等6家银行共同遴选了55个旅游项目,确定为《2017全省优选旅游项目名录》,这55个优先旅游项目总投资额1038亿元,其中黄石有铁山独立工矿区土地复垦山地运动及文化旅游基地、铁山区熊家仙境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冶市楚天香谷芳香文化博览园三个项目,而作为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铁山区就有两个项目入选,铁山旅游值得期待。
  旅游产业只是铁山区产业强区战略发展一部分,“十三五”期间,该区还将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文化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做到工业与旅游产业两翼齐飞。
  近年来,铁山区共关停各类采石及“五小”企业1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家,区域内的所有水泥厂全部关停,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同时还深入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大力开展矿山植被恢复和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通过先动手后伸手,自筹资金3亿多元,先后修建了对接武汉的光谷大道、连接黄石的东方大道、融入珠三角的大广连接线。将366万平方米的废石场打造成槐花林,并成功举办六届槐花旅游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铁山人开启了城市转型升级版: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铁山。
  从企业催政府“我要开工”,到政府催企业“你快开工”,铁山区的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变被动为主动,精准联系企业,狠抓落地速度,项目建设的好消息接踵而至。鸿福新材料项目、楠田精锻、楠坤重工等一批重点项目,摁下了“加速键”,借大项目开工的“东风”,开启工业项目提速。一季度,全区集中开工、竣工、签约项目达10余个,有力推进去产能的落实。2017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80多亿元。
  “都变了!”5月1日,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友爱街社区居民肖长春和老伴,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地方“看新鲜”。安定祥和的居民小区,洁净宽阔的城市街道;整洁美观的文化广场,劲歌热舞的舞蹈队伍……所有的变化都让老人啧啧称奇。
  铁山,这个曾经灰霾满城、杂乱无章的城区正传递着转型发展的强劲气息。
 
  记者手记
  “黄金机遇”呼唤“黄金作为”
  这个春末夏初,黄石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转型升级之潮,滚滚而来,势强而劲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我市列入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消息被各县(市)区党政干部知晓后,伴随着兴奋的,还有从心底发出的紧迫感——黄石是湖北省唯一列入其中的城市,这个唯一,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更是动力。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重点是支持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目的是调动地方积极性和增强内生动力,形成示范效应。作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各城区普遍面临产业结构偏重、偏传统,“原字号”、“初字号”产业居多,产业链短、产业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一些老城区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开拓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转型模式。
  “黄金机遇”呼唤“黄金作为”。连日来,黄石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积极行动起来,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统筹谋划,认真研究转型路径和重点领域,亮出了一揽子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干货”举措,一场推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战正在东楚大地全面打响。
  大政已定,唯有埋头前行。各县(市)区要抓好这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转型信心,创新机制,不负厚望,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成效,争做全国标杆、打造全国样板。(王鹏 左聪 吴高斌 董浩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