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虽然已过立秋,但依然骄阳似火,阳新县枫林镇地心大峡谷景区门口,不少自驾远道而来的江苏游客正排队“进洞探幽”。
“出发前特意做了攻略,这里是我们到黄石地区的第一站,高速路上看到那个像碗一样扣住的山叫坡山,据说大文豪苏东坡来过。从杭瑞高速下来不到半个小时就到景区了,一路宽敞的乡村刷黑路和田园风光让人心情十分舒畅。”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胡先生感叹道。
路宽了,乡村旅游热了,这是枫林镇以路“拉伸”产业的一个生动写照。
党建引领聚合力、银发先锋添动能、产业发展促增收、文化赋能扬新风……如今的枫林镇,道路宽敞整洁,产业蓬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文明新风拂面,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鄂东南大地徐徐展开。
“银发”沉一线
基层治理更暖更实
党建引领,搭建银发议事平台。“教孩子,不是说大道理,得自己先活成一道光!”23日清晨,坡山村党建工作室里,84岁的老党员刘时粘正给村里的年轻人讲述家风故事。
作为“全国最美家庭”代表,他如今是村党建工作室的“领头雁”,他的话朴实却充满力量。这是枫林镇党委支持坡山村党总支创新推行“党建+家风传承+基层共治”模式的生动写照。
2025年初,在枫林镇党委的引导下,坡山村将5位平均年龄72岁的退休老支书、退役军人等“银龄先锋”组织起来,成立了工作室。他们戴上红袖章,分成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多个小队,走入21个村民小组,用乡音耐心劝和、讲政策。
“邻里跟两口子一样,哪有隔夜的仇?跳跳广场舞,啥气都没了!”短短几个月,50多起邻里“疙瘩”被巧妙解开。“有难处就跟我们说,能办的马上办,一时办不了的,我们想办法,肯定有回音!”这是“银龄先锋”们走村串户不变的承诺。
薪火相传,播撒文明种子。在教育领域,“银龄先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曹金球是一位从教近40年的老教师。2014年,怀着“为家乡教育再尽一份力”的初心,他与镇内热心人士共同发起成立枫林镇教育励志基金会,担任副理事长。
十余年来,老人不顾年迈腿脚不便,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翻山越岭走访困难学生家庭。今年4月,曹金球远赴温州带回12万元助学款。
8月14日,枫林镇教育励志基金会举行年度授奖助学活动,195名优秀师生及集体获得表彰。十二年来,该镇率先成立阳新县首个乡镇级教育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460.75万元,发放173万余元,温暖207名困难学子,嘉奖1384名优秀学子,表扬358名优秀教师。
获“高考优胜奖”的北大录取新生陈杰感言:“感谢枫林镇的山水养育了我,更感谢每一个在我追梦路上给予温暖的人。”
老党员讲政策,老模范树新风,老教师传薪火。枫林镇党委书记马细芳说:“老同志人熟、地熟、情况熟,威望高、办法实,是我们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这些散落在枫林镇田间地头的“银发力量”,正被枫林镇有意识地汇聚起来,探索建立更有效的机制和平台,让“银发力量”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焕发新的生机。
修通山乡路
民生实事件件落地
要致富,先修路。曾经的枫林,道路是群众最大“心病”。
“以前去镇上走的是‘跳舞路’!”长圳村村民柯爹爹指着新修的枫竹线笑道。这条路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坑洼遍布,雨季泥泞不堪,影响沿线6个村1.5万人出行。变化始于2025年初。枫林镇党委、政府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
面对征迁难题和雨季干扰,枫林镇干部一头扎进村里,协调资金筹措、施工监督。“修路是为百姓谋幸福,再难也要干到底!”凭着这股为群众谋幸福的真心实意,硬骨头被一块块啃下。
如今,枫竹线12.25公里路基工程已全线完工,7公里已刷黑,剩余5公里正铺设水稳层。预计在九月的金秋时节,这条曾经的“次差路”将彻底蝶变为平整宽敞的“优等路”。
“雨天出门,泥点子再不会溅上裤脚了!”湖田村村民何明笑着说。
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便捷,是建好农村路最朴实的注脚。
截至目前,全镇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310公里,其中“四好农村路”120公里,通组硬化路150公里,路网密度和品质位居全县前列。2021年荣膺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正是对这份成绩的肯定。
如果说枫竹线解决了“出行难”,那么正在评选“全省最美农村路”的“兴枫线”,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产业富民路”。2022年11月通车的这条12.8公里三级公路,路基宽8.5米,贯穿山水间,彻底激活沿线资源,路通了,产业也跟着活了起来。
产业促兴旺
富民强镇筑实根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枫林镇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一村一品、三产融合”,打造出一条条“产业富民路”,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根基。
工业经济同步发力,今年1-6月,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081万元,枫林商砼、润和蒸发器等规上企业开足马力,为乡村振兴筑牢经济根基。
湖北玖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落户沿线,产销两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当上“产业工人”。这背后,是枫林镇上半年新入库的枫泽农业种养生态示范园、压力容器精密制造科创园智创中心等7个亿元以下项目,以及正在推进的亿元以上项目,共同夯实着产业基础。
现代农业,打造产业新引擎。走进鄂东南最大的智能化蛋鸡养殖基地,现代化鸡舍整齐排列,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基地负责人刘会胜介绍,他们不仅打造智能化养殖板块,更成功构建“养殖—饲料—有机肥—种植”农业闭环产业链。通过“产业链接、就业吸纳、公益赋能”的共享共富机制,有效带动周边农户与村集体增收。目前已在12个村建设“示范基地”,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促进创业85人、就业2000多人,实现人均增收3.6万元以上。
特色农业结出“富民果”。漆坊村30余亩翠冠梨基地推出“采摘+零售”模式,亩产1500斤的“六月雪”梨果通过采摘销售增收十余万元;坳上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吴茱萸产业,种植面积拓展至8000余亩,年产量450吨,产值破千万元,带动90%农户参与,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升至1.2万元。
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长圳村和石田村积极发展棚膜经济,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以采摘、观赏、体验等形式,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可欣赏、可采摘、可品尝、可带走的田园综合体;湖田村围绕地心大峡谷景区,以地质文化科普为主要特色,以劳动实践、户外拓展为基础,结合本地农耕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研学基地;刘冲村依托山水资源,积极引导村民种植千亩柑橘,加快发展餐饮民宿、民俗文化、农耕体验等休闲农业。
“路修到哪里,产业就延伸到哪里,民心就凝聚到哪里。”马细芳的话道出关键。如今的枫林镇,枫竹线解决“出行愁”,兴枫线激活“产业带”,农文旅融合项目加速落地——扬旗创联文化影视基地、优享农文旅研学基地拔地而起,地心大峡谷成为鄂东南地质奇观旅游地标。
“从杭瑞高速下来,20分钟就到地心大峡谷,路好得很!”江苏游客陈先生的体验,道出了交通改善对旅游的强力拉动。道路与产业的双向赋能,正让枫林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绘就“路畅业兴、民富村强”的生动图景。
村美民风淳
文化赋能振兴愿景
“看到老人们看戏时眼里的光,我就知道这份坚守值得。”70岁的老党员谈际全深有感触地说。作为枫林镇德源采茶剧团的团长,他带着平均年龄超50岁的“银发剧团”,用《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让传统文化在乡间焕发新生。
文化阵地,筑牢精神家园。近五年来,枫林镇党委、政府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建成24个村文化礼堂与农家书屋,超10万册图书化作浸润心田的“精神粮仓”。
在石田村,党员胡庆明十三年如一日担任“志愿导航员”,将自家客厅变为高考咨询室。从啃透招生政策的“门外汉”到备受信赖的“活字典”,他用上千份定制志愿方案照亮农村学子的求学路,更以行动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
今年夏夜的高铁站前广场灯火通明,第五届“海洋传媒杯”篮球联赛在万众期待中落下帷幕。这项由17家商户众筹支持、村民自发组织的赛事,连续五晚吸引超千人参与。当“你出一千、我凑两千”的乡音回荡在球场,这场民间体育盛事不仅点燃了夏夜激情,更将乡情乡谊编织成振兴路上最动人的纽带。
文明实践,培育时代新风。当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枫林镇的文化图景愈发丰盈。坳上村“湾组夜话”将政策宣讲融入田间地头,节假日的乡村剧场里腰鼓铿锵、采茶戏婉转,文化礼堂变身“精神会客厅”。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明实践正从“政府推”变为“主动做”——水源村的采茶戏巡演、坳上村“最美庭院”评选,都成为村民踊跃参与的文明品牌,让家家种花成景,户户争做文明典范。
创新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樟桥村“电力爱心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积累爱心值。
“早上反正也没事干,和村里一起打扫卫生就能领一瓶洗衣液,太划算了!”村民杜秋云高兴地说。“我每周都过来参加活动,想着多攒点积分,兑换一个鸳鸯火锅,天冷了和小孩在家煮火锅吃。”村民刘玲碧兴奋地说道。
当驻村工作队为三位金榜题名学子送上定制皮箱,这份带着积分温度的“开学礼”,正是文明新风最生动的注脚。
展望未来,绘就振兴新蓝图。从球场上的热血拼搏到戏台上的婉转唱腔,从书屋里的静谧时光到积分超市的欢声笑语,枫林镇正以文化为轴,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里的故事深刻诠释:当文明成为乡村的底色,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