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县市区工作

挺进百强 谱写新篇——对话大冶市委副书记潘小进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2-11-04 14:05

分享:

8月7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召开202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暨三季度“拼抢实”工作推进会。今年上半年,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核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4%,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新签约、开工、入库和投产了一批重点项目,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高质量“双过半”。

潘小进近照

“说到就要做到,要做就要做最好。”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潘小进在会上多次强调。

明年是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升级国家级五周年,潘小进已有明确目标: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核心区重要节点园区、奋进全国高新区百强,为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黄石迈进湖北第一方阵、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今年上半年,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核心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大关,工业增加值增速13.5%。其中,新材料产业工业产值占比超过50%,发展势头强劲。请您介绍一下高新区的产业布局以及在产业转型方面的有益经验?

潘小进: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是湖北省唯一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所在的大冶市,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因此,从高新区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4+1”产业集群。

生命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劲牌公司销售额已于2018年突破百亿目标,累计获得多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新区依托劲牌公司抓配套产业,向上游发展糯高粱、枸杞、中药材种植基地,基酒生产基地;横向发展制瓶、制盖、包装企业;向下游发展保健食品、饮品、物流企业,现拥有华兴玻璃、劲佳包装等十余家产业链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做强健康白酒领域,打造具有劲牌品牌优势的健康养生产品产业集群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高新区在换热装备、智能物流装备、汽车及零配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细分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作为湖北省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已形成迪峰、斯瑞尔为核心的换热装备企业集群,拥有A1、A2类高压压力容器制造资质,多次参与换热器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与西门子、阿尔斯通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智能物流领域,依托普罗格智芯仓储物流设备制造基础,打造集高层立体、高速穿梭、智能分拣等多类型高效智能仓储物流设备生产体系,重点发展四向穿梭车、无轨AGV小车(自动导引车)等搬运设备制造,延伸发展AMR(自动驾驶机器人)和智能码垛、分拣等功能性机器人;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加快建设大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

融通高科生产车间

高新区新材料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POE胶膜、铝边框、支架、连接器等为主的光伏材料产业和以锂电池正极材料、铝合金精密器件等为主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合金铝材料领域,园区获批国家级火炬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建筑铝型材示范基地(华中),铝型材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湖北省首位,在铝材深加工等领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大力推进传统金属建材改造升级,以宏泰铝业为龙头,聚集了实美科技、美维铝业等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企业。硅材料领域,冯家山硅纤是世界第二、中国唯一可规模化、精细化生产高端硅灰石纤维的企业,提纯、超细粉碎、改性等深加工工艺水平国际领先。锂电池正极材料方面,高新区通过“楚商回归”工程,动员大冶籍企业家回乡投资,成立融通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期、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三期项目正在实施,公司销售额成几何式增长态势,2020年突破亿元,2021年突破10亿元,今年上半年突破5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实现100亿元,产能稳居行业前三。

电子信息产业正成为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园区现有电子信息企业12家,代表企业有晨信光电、汇朗科技、锐欧、仕上电子等,产品主要涵盖光纤连接器陶瓷插芯、可穿戴设备及液晶、半导体高端精密设备加工与维护等细分领域,目前35万方自主创新示范园主体建设已完成,着力打造全国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记者:“融合”“一体化”“同城化”是近年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各类文件中的高频词汇。抢抓武汉都市圈发展和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延伸机遇,高新区实施了哪些举措,从而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 

潘小进:作为黄石经济建设的主阵地、大冶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高新区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努力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展现“高新担当”,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区重要节点园区。

2021年6月,位于武汉光谷大学园路29号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开园,这是黄石在武汉建设的一座引领创新发展的桥头堡。大冶湖高新区将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租用4000平米建立大冶湖高新区创新融合发展服务中心,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主动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链接武汉科技、人才、招商、金融等资源,着力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研发试验中心、招商引智中心、科技金融中心、企业孵化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形成“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大冶,引才在武汉、用才在大冶”的创新发展格局。高新区企业——普罗格智芯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已将研发中心搬到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有20余位科研人员在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的研发中心工作。

大学科技园签约仪式

对标东湖高新区,高新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最高单项奖励达400万元。上半年,高新区贝壳瑞晟生态创新孵化器成功升级国家级,铜都汇升级为国家级众创空间。高新区核心区国家级“双创”平台达到3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32家;新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累计达到28家,入库科技型企业达到160家。

记者:近年来,有不少头部企业落子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您认为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哪些工作?高新区在双招双引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潘小进:项目建设为何如此顺畅地跑出了“加速度”?精简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全审批流程“一条龙”服务,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是关键。企业发展等不得、慢不得,只有一门心思上项目、一鼓作气建项目,以优化流程实现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推进项目建设,才能全面推动经济发展。

聚焦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高新区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重点产业链,设置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武汉驻点招商分局及联络处,精准延链补链壮链,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2021年,成功引进国鼎智慧光电、东贝精密铸造等项目39个,总投资149.27亿元;2022年以来,累计新签约展旺产业园、融通高科三期等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约140亿元。

把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理念贯穿项目签约、建设、入库、投产的始终,推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2022年以来,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约76.7亿元;新入库工业项目15个、总投资约60亿元;仕上电子一期、度边电子等12个工业项目新投产,总投资约33亿元。

雨润商业体

成立项目服务中心,强化项目一站式保姆服务,先后为仕上电子、世泰新能源等一批重点企业办理“五证同发”,立中车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3个半月,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创新推行12期亲商政企“午茶会”,同时,以“双千”及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抓手,累计为100余家企业解决证照办理、能耗审批、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150余个。

在每年1亿元的基础上,高新区再列支1500万元对园区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奖励,最高单项奖励达400万元。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安排,成功举办了湖北省“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校企合作发展论坛、科技金融助推科技企业发展等系列科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记者:2023年是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的第五个年头,您作为掌舵人,对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

潘小进: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对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而言,科技创新是永远的“主旋律”。

总部经济中心

全区上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切实增强加快赶超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推动各项工作力度再加大、进度再加快、质效再提升。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三方面:

要全力以赴扩投资。招商引资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要集中人员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指标,坚持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的商,加强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招引一批高质量的产业链项目落地。坚持每月研判经济运行情况,紧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跟踪监测数据指标,发现问题要及时预警、及时提醒。同时,要持续推进“四上”企业增量提质,调动企业进规入库积极性,做好达标企业入库纳统工作,确保应统尽统、颗粒归仓。

要久久为功激动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赋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力度,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力争今年能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做好“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推荐工作;全力支持冯家山硅纤、劲佳等企业与高校共建省级、市级研发平台,推进大学科技园功能布局和配套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兑现力度,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享受惠企政策,让创新创业氛围在高新区持续升温,掀起创新创业的新热潮。

要千方百计优环境。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易企办”平台优化和“一码通”开发,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项目服务审批效率。结合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持续擦亮亲商政企“午茶会”“双千”服务活动等品牌,不折不扣落实好“两稳一保”一揽子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用工、用地、能耗、物流等方面的难题,切实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