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锚定奋进全省第一方阵、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定位,高举“工业强市”大旗,推动新型工业化破题起势,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书写了新时代黄石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一年,我们锚定目标、精准施策,工业经济稳增长取得新突破
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增速排名全省第2,连续两年奋进全省第一方阵;
全市100个预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增长点投产100个、达效95个,其中,弘盛铜业完成产值269亿元,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1.6个百分点,成为全省最大的工业增长点;
全省市州首个虚拟电厂“磁湖电厂”上线运营;
新港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3%;
大冶市在全省“赛马制”31个重点县市一类县市综合评价第6;
阳新县在三类县市综合评价第1。
这一年,我们高位统筹、破难解惑,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市“三十”项目28个已开工,大冶特钢特冶锻造二期、大冶有色冶炼厂环保升级改造、锐科智慧激光产业园一期、诺德锂电铜箔及铜基材一期、娲石水泥熟料二期等14个项目如期投产或部分投产。
稳步推进园区建设,下陆表面处理产业园迎来首家企业签约入园,电子电路铜箔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阳新滨江工业园医药化工园区、西塞山化工园获评全省首批合格化工园区,大冶、阳新全力推进新设化工园区和化工园区扩园工作,未来化工产业将成为黄石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这一年,我们做实“双链”、汇聚合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融圈入群加快谋篇布局,聘请国内顶级智库编制《黄石市承接武钢产业转移可行性分析报告》《关于黄石市承接武汉产业转移融入武汉都市圈产业协同分析报告》。
围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10个重点产业出台产业链供应链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五个一”(一链一会一基金一龙头一平台)工作体系,出台《关于扶持黄石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黄石市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专项政策,推动新成立钢铁、光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协会。
这一年,我们知责而担、主动作为,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对上争取再获突破,全年共争取资金18694万元,同比增长20%;争取省级以上政策42项,同比增长40%;争取项目6项,同比增长50%;争取荣誉32项,同比增长77.8%,总体全面超过2022年。
电子信息·黄石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黄石市(特钢)及深加工产业集群、阳新县原材料产业集群等2家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局机关全年新签约项目9个、产业链项目占比达83.3%,新注册项目8个,新开工项目5.5个,超额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招商引资考核实现“五连优”。
这一年,我们多措并举、梯度培育,中小企业扩量提质取得新突破。
全年新增规上企业97家,净增63家,规上企业总数达到862家,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我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6家企业获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总数达到24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6家,总数达到198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34家,总数达到395家。9家企业跻身省企业百强、13家企业跻身省制造业百强,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这一年,我们持之以恒、决战收官,数智赋能取得新突破
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4600个,城市千兆光网覆盖率247.65%,全省排名第3。
加快“智改数转”,全年完成企业智能化诊断151家、智能化改造项目112个,新增5G全连接工厂、上云标杆企业等国家、省级试点示范50余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9家、总量居全省第二。
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市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市。
优化发展生态,连续六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组建黄石市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
这一年,我们强化整治、守牢底线,绿色安全取得新突破
实施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制定出台《黄石市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
新增世星药业等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上达电子等8家省级绿色工厂。
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工业领域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守住了未发生重大事故的底线。
这一年,我们驰而不息、深耕服务,营商环境优化取得新突破
助企纾困再发力,制定出台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智慧工业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全市“双千”活动共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1185个,销号率89.9%;12场“企业家早餐会”解决问题95个,办结率88%。
这一年,我们凝心铸魂、固本强基,机关党的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机关二支部获评全市“红旗型”党支部。
成立局“青年突击队”,扎实开展课题调研“揭榜挂帅”活动。
持续深化清廉机关建设,扎实开展违规吃喝问题、基层治理突出问题、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强市建设的起势之年。今年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市委十四届三次、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奋进全省第一方阵、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定位,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我市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黄石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力争实现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奋力向3000亿元冲刺;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增速排名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总数突破950家,奋力向1000家冲刺;
新增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
完成1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实施新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工业增长点100个;
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00个。
对上争取政策资金和获得各类试点示范、荣誉称号等全面超过2023年。
围绕完成以上目标
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力争一季度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0%左右;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左右,以首季高开赢得全年主动。
推动重大增长点出力,盯紧2个预增产值过100亿元、8个预增产值过10亿元、25个预增产值过亿元的重大工业增长点,强化调度管理和跟踪服务,确保增长点多出力、出全力。
重点抓好新港重科高端优特钢、华鑫钢铁智能制造技改等十大新开工项目,华新水泥亿吨机制砂二期、明源光电有限公司神通光学镜片等十大续建项目,湖北优科绿色精密制造产业园、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等十大投产项目建设。
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冶金新材料、临空经济“三大优势产业集群”集中高质量发展。
强化“五图三库两清单” 应用,分类指导各产业链固链延链强链。
扎实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
全力推进大冶市新设化工园区及阳新县化工园区扩园工作。
紧盯全年净增规上企业100家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方案,压实责任,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快成长上规模。
力争全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到1家、20家。
以争创国家“千兆城市”为抓手,全面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力争全年新建5G基站700个以上,接入二级节点企业达到160家。
扎实开展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确保完成1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制定出台《黄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力争全年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100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5G全连接工厂等各类示范企业40家以上。
大力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工业设计中心。
继续选优派强“科技副总”,鼓励企业参与“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
同时,认真落实《黄石市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实施方案(2023-2025)》,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
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以上。
围绕“强链条、促转型、树品牌、解难题”主题,深化“双千活动”推动工业以进促稳持续向优。
坚持每周跑企业、每月举办“企业家早餐会”,强化定期会商、问题交办、限期销号、督查落实机制,巩固与企业定期沟通及问题协调解决的实效。
持续加强新型工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扎实做好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企业减负等工作,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务实重行是工业战线干部的鲜明特点,市政府决定将2024年定为“实干落实年”。
市经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发扬钉钉子精神,健全重点工作“攻坚专班制、任务清单制、责任闭环制”的推进机制,拿出“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执行力,在工业发展上强调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落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发展,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强市建设乘势突破、取得实效。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
黄石市经信局全体成员
必将砥砺奋进、笃行致远
全力开辟推进新型工业化
和工业强市建设新境界
为我市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黄石实践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