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工业,黄石发展的根与魂。然而,新时期走上转型之路的黄石,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的重工业已不再适应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绿色低碳新材料,科技赋能促转型。近年来,黄石坚持“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的理念,加大新材料产业的科技创新,加快引进新材料产业紧缺人才,引导企业走绿色低碳的创新发展之路,推动新材料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黄石获批特钢、有色金属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获批高端铝材及铝产品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大冶特钢位居全国特钢行业前列,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多次荣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大飞机、长征火箭、神州飞船等大国重器;
华新水泥位居全国水泥行业前三,其领衔完成的“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中铜业将铜箔厚度做到了6微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融通高科获评“独角兽”企业,全省仅2家,是除武汉市以外地市州第一家……
新产业诞生、新机遇来临、新思路引导、新技术加持,科技创新正助力黄石新材料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市科技局介绍,黄石新材料产业主要由铜精深加工、钢铁精深加工、铝型材、绿色建材等4个重点产业组成,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达22.9%。2021年,全市新材料相关工业总产值13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3%。
含“新”量、高新技术占比持续高位,使得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所在。深加工、高端化、精密性……一大批“黄石造”的高性能产品帮助黄石抢占市场,赢得发展主动权。
其中,高合金高强度钢材料方面,依托大冶特钢、宝钢、楠田工模具等企业,面向特种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大力发展高标准轴承钢、齿轮钢、高端模具钢等制造用钢,突破发展高温合金钢、高铁车轴钢、航空航天超高强度钢、核电高温合金和热轧薄规格超高强钢板等高端特殊钢,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殊钢棒材、管材、板材和高合金特种钢材。延伸发展高端装备和钢铁新材料方向,积极研发轻轨、矿用型钢、大吨位工程机械用超高强度钢和高性能船舶用钢,突破新型航空航天及发动机、导弹等关键核心材料技术。
在高合金高纯度铜材料上,以大冶有色、华中铜业为龙头,打造中国铜基新材料基地。面向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快铜深加工产业园建设,重点布局5G通讯领域用高精键合铜丝、高纯铜靶材等5G铜基新材料,积极发展高端电子元器件精密接插件制造用高端铜合金带材,加快推进新一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密度引线框架材料产业化发展。面向特高压等输变电领域,重点发展高压和超高压电缆、高精电磁线、导电铜排、变压器、漆包线等产品。面向城际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高铁电机电磁线、变压器绕组电磁线及特种电机导体材料。
高合金高性能铝材料方面,则以宏泰铝业、福星铝业、华力科技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巩固铝型材领域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建筑、家居家具等领域的高性能绿色铝材料和高端工业铝型材,延伸发展满足轻量化汽车领域车身、底盘悬挂、轮毂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探索发展满足航空航天要求,具备高强度、良好韧性、优抗应力性能和抗剥落腐蚀性能的铝-锌-镁-铜系超硬铝合金材料。前瞻布局高性能铝镁合金先进结构材料。
而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方面,以华新水泥为龙头,推动传统建材加快向功能性材料方向升级,加快发展纳米活性碳酸钙等功能性无机材料和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水泥等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探索研发智能型建造装配材料。依托冯家山硅纤的高品质硅灰石资源,重点发展超纯硅材料,探索发展芯片级硅晶材料。以赛特摩擦、赛福摩擦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汽车、飞机领域用树脂基、碳基、陶瓷基等高端摩擦材料。顺应建筑材料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制品、机制砂石等新型建筑材料。
进料、碾压、复膜、切边、印刷、热封……走进位于华新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热封包装袋生产车间,眼前的生产场景让人震撼不已。从进料碾压到复膜切边,再到印刷热封,一捆捆热封包装水泥袋子在机械臂推运下,成堆码好,偶尔有工人在附近巡察、检修,整个流程基本实现自动化。
传统水泥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是满满的“科技感”。更环保、更耐用、可回收,装好的水泥就像一袋米,工作人员介绍,过去的水泥包装袋运输时漏灰,存放时间短,如今,水泥包装袋袋型将全面“弃缝改糊”,灰扑扑的水泥袋将成为历史,热封包装袋成为主流。
据了解,华新新材料与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项目是华新百年复兴基地项目建设的重要部分,项目总投资22亿元,科技创新与传统水泥产业相结合后,撞击出澎湃的发展动力。
当然,百年华新的智能化发展“第二春”,绝不仅仅是改造一个小小的包装袋而已。镜头转向位于阳新县的华新日产水泥熟料万吨生产线,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环保协同处置水泥窑线。所谓水泥窑环保协同处置,就是将污染土壤按照一定比例与其他水泥原料一起放入回转窑焚烧,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会被彻底焚毁,土壤和其他生料煅烧后变成水泥熟料,实现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相比其它治理方式,水泥窑处置从经济方面来说较为实惠,从生态方面来说也最为环保。
在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看来,“绿色低碳是华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而他所提出的“水泥窑环保协同处置”“建材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制造”等水泥低碳制造模式正转化成为华新水泥的高效产能和高质产品。2022年,华新通过与阿里云合作,华新水泥在黄石“万吨线”研发应用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化系统。通过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数字技术,华新顺势成为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化的“排头兵”。
目前,华新水泥正在全国所有的50余条水泥产线推广这套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先进控制系统,并计划将其应用在海外生产线上,预计每年将再减碳6万余吨。
烟灰、炉渣、废电解液……这些在铜冶炼产业末端产出的物质,一度成了许多企业手头的“麻烦事”和“困难题”。然而,在新技术加持下,湖北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传统的废弃物凭借着“变废为宝”的独特技能,化害为利,为企业开辟出全新的市场蓝海。如今,大江环科每年可处理铜冶炼炉渣120万吨、工业危废7万吨、铜电解废液20万立方米,可年回收铜金属20000吨、铅8000吨、铋800吨、锡500吨,同时富集回收金、银、铟、碲等各种有价稀贵金属,年可产出七水硫酸锌25000吨、磁铁矿粉10万吨、水泥生料约100万吨,产业规模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企业每年回收的铜和铅,相当于开采一座大型铜矿山和一座中型铅矿山。
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属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碳达峰碳中和支撑产业之一。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大冶湖高新区,专注于磷酸铁锂、三元等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终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以及通信备电等储能系统。早在2017年融通高科一期投产、二期签约之际,即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签约,双方合作成立储能材料联合研究院,共同致力于电池材料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一期投产的一万吨纳米级磷酸铁锂材料生产线,产品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这一点,在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上同样应验。
在市委人才办牵头组织下,市科技、人社等部门单位会同在黄高校共同推出“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选派22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到融通高科、沪士电子、科创模具等19家企业工作3年。本次选派的22名博士来自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院等3所在黄高校,分别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平均年龄35.8岁,为黄石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品质特殊钢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人才“聚集站”,大冶特钢先后承担国家多项冶金课题的项目攻关,主持或参与起草修订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凭借着在特种钢材方面的技术攻坚,大冶特钢一跃成为中国品种规格最齐全的高品质棒材、高端中厚壁无缝钢管、高合金锻材三大特钢生产基地,工艺技术和装备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同样,从人才战略中博得新发展机遇的还有宏泰铝业。2019年,公司联合广东工业分析中心、湖北理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志邦科技等单位共同建成黄石市市级专业研发机构——黄石市东楚铝加工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现专兼职人员35人,管理及技术带头人8名、技术研究25人,博士6人。而随着人才聚合效应逐步释放,作为传统工业企业的宏泰铝业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如此,宏泰铝业还是中国有色轻金属标准委员会会员单位,是《YS/T730-2018建筑用铝合金木纹型材》、《GB/T13586-2021回收铝》等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拥有专利11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57项。
在汇聚人才方面,我市科技部门勤跑路子、多想点子,在产学研融合、科创“飞地”开辟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方面,在我市科技部门的努力下,促成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与我市达成新材料产业研发机构和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与模具产业技术研究院、铜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冶特殊钢、华力科技等单位有合作;武汉理工大学与华新水泥、兴进铝业等单位有合作;武汉科技大学与板带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冶特殊钢、元祥模具、安实模具等单位有合作;湖北大学与亮达铝业等单位有合作。大冶特殊钢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新水泥与武汉理工大学多次合作承担了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实施。
创新打造的科创“飞地”,“飞”出了黄石新面貌、新气象,更“飞”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随着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和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的相继落地,黄石分别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打通了人才、技术、资源的交互渠道。依托科创园内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型企业总部中心、人才聚集中心等,大量人才、技术、资源通过科创“飞地”直接或间接地“飞”回黄石。
今年11月5日,就在黄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开园当天,首批签约入驻就有扬信医药、盛冰网络、玖恩智能等10家新兴产业企业,另有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4家机构。
攀高险时巅峰近,落子难处胜自来。在跨过传统工业发展的瓶颈之后,有了科技创新强力加持的黄石,必是快马加鞭,在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后发赶超之路上蓄势发力,将新型功能材料发展的一张张“规划图”变为一幅幅“实景图”,引领黄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科技强市建设再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