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触摸城市历史脉动 感受工业遗址魅力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1-12-22 09:27

分享:

千年炉火生生不息,百年工业铸造辉煌。21日,参加第三届中国(黄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峰论坛的嘉宾和专家实地参观考察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无论是首次来黄石,还是来过多次,大家的感受都是震撼

一路震撼

黄石工业文化如此深厚!

当天上午,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展览大厅,4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内,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时期运用木制榫接方框支架维护的竖井70个,平巷66条,盲井、斜井各1个。它们纵横交错,层层迭压,再现了古人开拓井巷采掘矿石的情况。嘉宾和专家们一边看一边感叹道:可见这个矿井当时做得多么扎实,虽然全靠木头支撑,却一点也不逊于现在的钢筋水泥!

广场上开得正盛的铜草花吸引了众多嘉宾和专家,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树祥表示,铜草花非常特别,铜元素就是它的养分,只有吸收了铜元素它才会开花,也成为古人找铜的标志物。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目前正在建设中,将在明年10月开馆。这个总建筑面积达1.23万平方米的新馆,让嘉宾们非常期待。

随后,大家前往位于大冶金牛镇的鄂王城遗址。这里曾是楚国最繁华的地方和政治中心、国家粮仓,周边铁矿资源丰富。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永利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来黄石,发现黄石工业历史文化非常深厚,矿冶文明源远流长,十分罕见。

下午,当看到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亚洲第一天坑时,大家都不约而同掏出手机不停拍摄。

在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两座当时亚洲最大的炼铁高炉静静矗立,仿佛向大家述说着亚洲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昔日的荣光与辉煌。

在华新水泥厂旧址的粗细磨车间里,斑驳的旧生产线、巨大的成品水泥桶,向人们展示着当时华新水泥厂最为先进的湿法水泥生产工艺。

纷纷献策

工业遗址如何活起来?

一路行、一路看,一路探讨、一路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矿冶工业遗址,让其更具活力更具魅力?嘉宾和专家心中也多了一些想法和思路。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讲师王冬冬表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非常丰富,但是目前也存在中间历史断档的问题,希望在文物发掘和遗址保护过程中,通过学术研究将历史脉络串联起来。

朱永利则建议黄石要加大对现有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将这些工业遗产推介出去。这么多宝贵的资源,要有利用起来的意识,这也是城市改变形象、利用资源、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周岚告诉记者,2017年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信部在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和陕西等省市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申报的试点工作,至今全国共认定194个项目,其中黄石就有3个项目。全国来说,工业遗产有3个以上的城市并不多,说明黄石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说明黄石一直以来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视。

由于是第一次来到华新水泥厂旧址参观,周岚对于遗址的开发和利用也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她说,全国也有很多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得比较好的项目,比如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和上海老船厂改建商业综合体等,华新水泥厂旧址这个工业遗产项目也可以借鉴这些模式做一些探索。当然,由于产业基础不一样,怎么跟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是未来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刘佳 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