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产业转型成就“黄石智造”——写在黄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③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1-11-29 14:37

分享:

     201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7年修订)》,明确赋予黄石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2021年8月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以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为引领,在产业协作上作示范,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年来,黄石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优服务,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止跌企稳,奋力赶超,逆势上扬”三大跨越,工业转型成绩斐然,制造业升级亮点纷呈。黄石以创新驱动,铸就了“黄石智造”的全新优势。

  五年风和雨 技改升级铺开转型路

  “硬件部分10月份全部完工,已陆续投入使用,软件的调试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11月25日,美尔雅集团美红服饰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卫思想说。历时两年半的美红服装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已基本完成,最显著的成效是定制产品可提升至90%。

  一直以来,美尔雅都是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定制服装的比例只占总产量5%以内,超过此比例生产效率将大幅降低,生产周期普遍在30天左右。

  改造项目实施后,从门店系统下单、定制一人一版,到生产线根据订单缓急自动排程,出货,全部智能化。美红定制服装交货期由原来的30天缩短至10天,生产效率提高20%。

  五年来,黄石深入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大冶特钢、华新水泥、宝钢、新兴管业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实现“二次创业”,重焕生机。华中铜业、东贝集团、新冶特钢、华鑫钢铁、奥莱斯轮胎等一批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升级、工艺改造、装备更新、环保安全设施改造等方面大力推进技改升级,激发新的活力。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900亿元,年均增长达15%。企业技改成为黄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经验。

  仅仅2021年,全市十大技改项目总投资262亿元,十大新建项目总投资531亿元,为黄石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全市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大冶特钢通过技改升级,吨钢利润率位居全国第二,已发展成为全球产品规格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生产基地,神舟飞船、天眼FAST、国产大飞机C919、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港珠澳大桥等,都使用了大冶特钢生产的特钢产品。劲牌智能化数字化酿酒工艺国内首创,东贝第八代变频压缩机生产工艺世界超前。劲牌公司、宏泰铝材、瑞信科技等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订,铸就“黄石智造”的全新优势。

  十年磨一剑 新兴产业崛起壮大

  11月1日,湖北省科技厅“联百校 转千果”科惠行动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专场活动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举行。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把更多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引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

  10年前,开发区·铁山区与沪士电子结缘牵手,开启印刷电路板产业大幕,黄石电子信息产业由此“无中生有”,落地开花,崛起壮大。

  经过多年聚力发展,目前10家全球百强印刷电路板企业、湖北省三分之二的印刷电路板企业落户开发区·铁山区。

  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石。开发区·铁山区成功引进锐科激光、赫得纳米、惠晶显示、全洋科技、晶芯半导体、联创电子等相关配套企业;承接了武汉芯动科技、汉泰科技等20多个项目在该区设立生产基地。

  目前,开发区·铁山区规上工业企业与武汉有配套关系的企业121家,占比71.2%,已成为鄂东地区与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联系最紧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做强“板屏端”,发展“光芯网”,开发区·铁山区产业链布局逐步完善。其中,PCB(印刷电路板)设计产能达3038万平方米,已成为全国三大PCB产业基地之一。全国每100台新下线汽车,有15台用到黄石PCB板;全球排名前十的显示品牌,有6家用到黄石PCB板;全球每销售3部智能手机,有1部用到黄石PCB板。

  同时,一批“灯塔工厂”发展势头强劲,如沪士电子12层2.3毫米电路板技术全球领先,是华为5G基站金牌供应商,占华为通信板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定颖电子显示屏PCB板供应量全国第一,并研制出毫米波雷达用PCB板,成为国内唯一生产该线路板企业。

  此外,我市聚焦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新兴产业增量崛起壮大。

  持续优化环境 创新引领发展新高地

  10月29日,大冶市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盛辉将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送到国药楚济堂公司负责人王英军手中,这也是黄石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能简则简、能优则优。黄石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五年来,我市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每年安排1亿元工业转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发展。2016年以来,累计整合、争取各级财政资金5亿元以上用于支持制造业发展。连续7年深入开展“双千”服务,一年一主题,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招工引才难、政策落实难等共性问题6000余个。

  工业互联,赋能百业。

  在10月份召开的2021第四届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上,黄石市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升级为湖北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依托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9个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专业,培养“云、大、物、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600人,为企业员工开展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5000余人次。

  创新是经济发展腾飞的翅膀。黄石积极对接武汉,进一步做实环大冶湖科技城、做强高新区、做大高技术产业、做多创新创业载体、做优创新生态,在创新协同上作示范,奋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

  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企业研发平台420家、覆盖率76%,新组建产业研究院11家,实现主导产业研究院全覆盖。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75家。

  2020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0.2亿元,占GDP的比重22.56%,占比位居全省市州第二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7个百分点。(肖琼 陈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