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发明解生产难题、小创造提效率效能、小革新降成本损耗、小设计补工艺短板、小建议聚发展合力”,这组看似“微小”的创新维度,实则是传统制造企业破局升级的关键密码。一直以来,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管业”),以工会为桥梁纽带,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核心阵地,激活全员创新活力,让“五小”创新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创新赋能: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密码
近年来,该公司将“大众创新”深度融入发展战略,让“五小”创新有载体、有平台。自2018年起陆续组建翁卫钢、王作恒、武志峰等多个职工创新工作室,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矩阵。
从门岗保安起步,凭借对电气技术的痴迷与钻研,逐步成长为“技术大咖”。翁卫钢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牵头完成40余项技改项目,拿下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获评“湖北省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创新的“标杆样板”。
据了解,在新兴管业,创新工作室成员组成既有深耕技术多年的工程师,也有扎根一线的操作工人;既有精通设备运维的技能骨干,也有擅长工艺优化的技术专员。“跨岗位、跨部门”的多元化人才结构,打破了传统创新的“圈层壁垒”,形成“技术骨干牵头攻关、一线职工建言献策、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创新模式。
“五小”唱戏:让“微创新”释放大价值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要解决真问题、带来真效益。”作为新兴管业所有创新工作室的共同理念,围绕“五小”主题,各工作室聚焦生产中的“堵点、痛点、难点”,把创新课题“种”在车间一线,让每一项成果都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翁卫钢创新工作室设计出的“烧结矿成品皮带喷淋水自动化装置”,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喷淋量,不仅将职工从人工测温、手动控水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还使皮带使用寿命延长30%,每年为企业减少采购成本超300万元;武志峰创新工作室研发“高炉铁水随流增硅系统硅铁投放装置”,通过数字化算法精准控制硅铁投放量与速度,一举解决了传统人工投放“用量不准、铁水质量波动大”的难题,铁水质量合格率提升12%,硅铁消耗降低15%。
这些来自一线的“微创新”,没有复杂的技术原理,却精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五小”创新成果累计达120余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工会搭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进化”的创新升级
“职工有创新意愿,工会就要给足支持。”新兴管业党委书记连明堂表示,为让“五小”创新从“自发”走向“自觉”,公司工会从资金、机制、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创新保障体系。
在资金支持方面,该公司工会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在“五小”创新活动中取得突出成果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潜力的“萌芽型”创新想法,给予启动资金支持,极大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积极性,让职工们真切感受到“创新有回报、实干有奔头”。
在能力提升上,新兴管业工会打造“引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模式,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高校教授等来公司授课,内容涵盖创新思维、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等多个方面。同时组织职工前往业内先进企业参观学习,拓宽职工视野,学习借鉴先进创新理念、管理模式和技能技术。
当“小发明”汇聚成“大动能”,当“一线智慧”转化为“企业竞争力”,新兴管业走出一条“低成本、高参与、可持续”的创新突围之路。如今,“人人谈创新、处处有创新”已成为公司常态。目前,该公司已有2名职工获评“湖北省技术能手”,6名职工被黄石市授予“东楚工匠”称号,创新人才梯队逐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