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百年工业历史的华新1907文化公园,正在不断续写新的故事。
当前,公园“新青年半岛”成为全城焦点。这片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新空间,正以“活动不断、精彩纷呈”的姿态,点燃黄石夏日消费热潮。
从斑驳的水泥墙面到潮流聚集的文艺地标,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蜕变,是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新”的魅力缩影,书写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的“黄石样本”。
历史与现实交融
2022年4月30日,公园面向公众开放。开园第一周,公园接待游客量超过8万人次,见证了百年工业遗址的新时代魅力。
作为黄石工业文明的重要符号,华新水泥厂旧址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如何让沉睡的工业遗产“活”在当下,走进市民生活?
市城发集团围绕“活化利用”做文章——按照“重塑风貌、重塑功能、重塑价值”原则,抓住工业记忆、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修缮历史建筑,将占地约280亩的工业遗址划分为文创区、文商区、文博区三大功能板块,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将水泥厂原来的厂房、办公楼等打造成各种业态,以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人群;狭长的新装车站台变为艺术长廊,定期引入不同展览,有的是全国首展,有的仅在黄石能看到;矿渣库变身为综合展厅,用于举办各类展览、论坛、分享会等活动;老装车站台则成为一个小剧场,脱口秀、话剧等在这里不定期上演……就连园区内的草坪也被打造成了露营基地,吸引年轻人在这里露营、唱歌,搅活“夜经济”。
自2022年开放以来,华新1907文化公园累计接待游客约125万人次。
以“夜经济”为主的新青年半岛,是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24日,由黄石城发集团文旅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新青年半岛正式对外开放。
新青年半岛市场运营相关负责人刘夷介绍,项目遵循“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在保留老厂房红砖拱窗、钢结构桁架等工业元素的基础上,改造建设6栋建筑(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和近6000平方米广场,引入幸福蓝海影院、忙蜂live house、未央酒馆、轻舟音乐俱乐部、理面咖啡等商户,涵盖观影、音乐、休闲、餐饮等多个领域,构建了丰富的消费场景。
如今,这里已成为年轻人打卡地——白天是文艺青年的“灵感实验室”,夜晚则化身“夜经济”活力场,灯光秀、Live house演出、露天电影等活动持续吸引客流,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3万人次。
依托华新水泥厂旧址博物馆,片区以“工业文明传承”为核心,通过老设备陈列、生产场景复原、互动体验展陈,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国水泥工业摇篮”的历史厚重。
自开放以来,工业历史沉浸式课堂的“文博核心区”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0万人次,成为黄石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未来,刘夷希望通过“文博+文创+文商”深度融合,让工业遗址不仅是“看展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场景”。
打造市民“文化生活圈”
作为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新1907文化公园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获得《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和《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殊荣。
在这里,我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得以完好保留,成为世界水泥工艺发展的宝贵见证和中国水泥工业历史的活化石。
这些年,华新1907文化公园以传承促保护,以创意、文化、教育和商业促保护,巧妙地将工业文脉与新兴体验式消费模式相融合,公园文创业态运营率达95%。
目前,公园已经对外开放了粗细磨车间和123号湿法回转窑等核心文保区域。矿渣库和新装车站台被巧妙地转化为展馆,而原维修班、消防科、铁路班、综合楼等场所则被改造成书店、茶室、酒庄、酒馆、咖啡馆等多样化的商业业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休闲体验。
百年工业遗产正以“活态传承”的姿态焕发新生。通过“保护—创新—联动”的深度探索,这里不仅成为全国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标杆,更串联起历史研学、艺术体验、商业消费等多元场景,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工业记忆+现代生活”的复合服务。
拒绝“大拆大建”,通过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工业遗产原貌,让老建筑成为“活着的历史课本”;从“单一展览”转向“多元服务”,满足市民对文化、社交、消费的复合需求,让遗址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大放异彩,不仅在于单体项目的改造,更在于其“跳出遗址做规划”的全局思维。
如今,漫步华新1907文化公园,老厂房的红砖拱顶与美术馆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铁轨旁的咖啡馆飘出书香与咖啡香,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圈”。
“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应是‘孤岛式’的封存,而要成为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客厅’。”华新1907文化公园市场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正以“一核带动、多点辐射”的文旅格局,为黄石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的“遗产活化+民生服务”样本。
开创新的全国范例
去年8月,市城发集团与湖北美术学院签订运营协议,将华新1907文化公园内部五羊巷片区活化利用为湖北美术学院黄石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创建全国首个高等美术院校和工业历史旧址相互赋能的特色场景化教学空间。
该模式开创了高等美术教育与工业遗产活化的全国性范例,将实现“保护—利用—创新”的良性循环。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已圆满收官,而二期项目——五羊巷片区的修缮与活化利用等工程,也已进入收尾阶段。
湖北美术学院黄石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运行,预计将迎接首批湖北美术学院大一新生入驻,可容纳1200名学生,形成“教学+双创+文旅”复合空间,为黄石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注入新活力。
“通过艺术介入,让百年工业遗产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化’,成为黄石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园区投资运营方黄石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黄菁表示,这一融合创新不仅为湖北美院黄石校区打造独特办学特色,更以“艺术赋能城市更新”,为全国工业遗产保护与高等教育创新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样本。
如今,站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红砖广场上,机器轰鸣声早已远去,但文创市集的欢笑声、剧场里的掌声,正奏响老工业基地的“新乐章”。
新的变化还在发生。一个业态更丰富、更具国际范、更有活力的历史风貌区,正款款走来。
“我们请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来做设计,在保护和展现建筑原始面貌的同时,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酒店。”黄菁指着包装车间旁边的六座圆柱形建筑兴奋地说。
正在施工的联合储库厂房,将成为VR元宇宙体验馆。在这个老厂房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黄石工业文化,并通过虚拟游戏等,穿梭于历史和未来。
“城市更新不是抹去历史,而是让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目标,是成为黄石的‘文化会客厅’,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城市的过去、感受它的现在,并期待它的未来。”黄菁说。
太阳东升西落,公园文化长青。这座“文艺新地标”将继续书写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新篇章,为黄石在高质量发展中留住“工业根脉”、注入“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