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信要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路径思考

   时间:2018-02-08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黄石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全市经济发展正处在“通过谷底,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可以说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代表。如何因地制宜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为更好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探索出黄石符合实际、体现特色的老工业城市区域现代化之路,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长空间、强化保障条件三个方面加快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构筑多元多极产业,调整优化结构。一是再造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全市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不折不扣的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新冶钢、华新水泥、有色公司技术工艺已经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为此,要通过深挖潜力做到“老树新发”,瞄准先进产品、先进工艺,实现传统产业“二次创业”、裂变发展。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坚持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形成聚力做到“串珠成链”,解决目前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短、协同难、成本高等问题。二是壮大接续新兴产业。要以产业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有色铜材、特殊钢、制冷设备、PCB、机器人等行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通产业上下游,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协作度。要以价值链为重点,培植新兴产业,着力在手机制造、显示面板、芯片制造等领域进一步突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大冶汉龙汽车为龙头,形成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组装、制造产业链。适应节能减排要求,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抢抓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市机遇,大力支持光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落地生根。以创新链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力。要以质效为核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制造服务业为重要突破口,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会展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培育和打造赛宝(黄石)工业技术研究院、劲牌研发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黄石新港“亿吨大港”建设为引擎,大力发展以多式联运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中心建设为契机,依托黄石港、铁山、大冶还地桥等地,积极谋划“临空经济”;要依托“互联网”,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娱乐、工业旅游、体育休闲、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幸福产业消费基础性作用。
  注重多点多面布局,拓展增长空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科学规划“一区八园”产业发展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如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着力发展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大冶市依托大冶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罗桥经济开发区等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阳新县要坚持发展临江、临港经济,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轻工纺织、新型建材、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等。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大冶、阳新、市开发区、新港等区域组团发展,着力打造全域“半小时”交通圈。科学谋划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打造支撑黄石未来发展的产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武汉光谷与铁山的区域互联,大力推进与黄冈、九江等地的对接合作,推动产业协作、资源互补。三是优化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围绕打造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支持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制造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行动。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办法》《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形成以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为导向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聚合多质多端要素,强化发展保障。一是拓展融资渠道。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脉。当前,全市产业发展不同程度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从全市信贷比例来看,存贷总量增长而存贷比滞长。从银行业贷款主要去向看,以去年9月全市占贷款额为例,比重较大的制造业却在下降。结合全市实际,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上市融资,加强产业基金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项目的覆盖面和支持度。从发展完善互联网金融入手,中小企业可在完善内控制度后,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贷款额度大、速度快的优势解决资金问题。二是提升创新水平。必须切实抓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向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注重人才吸纳。人才是转型升级的根本。应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坚持实施“东楚英才计划”“黄金十条”等高端人才任用机制,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加快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培养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同时,要深入研究黄石人才培养引进的优劣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高技术产业吸引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技术发展的上升空间。(作者系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