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日报记者 易木生)
一年到头,出“成绩单”的时候最让人激动。
盘点2017年,不得不承认,黄石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是最亮眼的一笔:
工业稳住全市发展大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
全年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95%,全省排名第一;
工业利润增速,全省第一;
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速达9.89%,全省排名第三;
工业技改增速140.9%,全省排名第三;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2%,全省排名第五……
黄石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工业发展步入上升通道。
运筹帷幄“定”字当头
跨过谷底,实现反转。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给出醒目信号。
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硬要求、环保“红线”下的关停并转……这些都曾是黄石经济加速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2016年,黄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靠后,重工业产品多处于产品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平均利税率不足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曾引以为傲的工业,在城市竞争中竟成为“黄石之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017年4月,市委书记马旭明上任伊始,便一路调研、走访,全方位考量黄石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马旭明说,黄石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依靠工业发展实现黄石经济新跨越。
2017年7月中旬,市委书记马旭明和市长董卫民先后率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江阴市、嘉兴市、上海松江区和长江中下游的芜湖市、铜陵市、九江市,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江阴,产业强市、实业兴市,号称“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嘉兴,背靠上海,开辟工业发展“新走廊”;松江,大兴实体,擦亮“松江创造”招牌;九江,用“新工业十年行动”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芜湖,狠抓科技创新,产业已露“锋芒”;铜陵,“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冲出了一条工业转型发展之路。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工业兴、黄石兴,工业强、黄石强。”2017年8月2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为黄石未来发展寻找到一条绝佳的发展之路。
“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指挥部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指挥长和指挥长。指挥部设工业招商、工业建设、“双千”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环境、督办考核等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双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
“在最关键的时候,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坚定发展工业的定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远大富驰医药化工董事长熊先胜说,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党委政府的发展定力和传递出来的信心至关重要。
2017年,黄石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排位比2016年提升8位。其中,以上达、沪士电子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以模具制造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增加值同比增长30%;以湖北远大富驰、世星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
“对经济结构偏重、民营经济不算发达、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的黄石来说,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非过去能比。”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石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引领工业发展,新兴产业势头良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赶超发展“干”字争先
在今年的两会上,市长董卫民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的一年,困难比预想的要多,结果比预期的要好。
“就像歌里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黄石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说。
2017年12月26日,台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项目、群益配套产业园项目与黄石正式牵手,黄石PCB产业再添生力军,黄石已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这是黄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推进产业聚集发展的又一典型事例。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套话。2017年以来,全市成立四大招商局,以工业项目为重点,大员上阵,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超过200批次,其中工业发展招商局先后赴青岛、北京、深圳等多地招商20多次,在深圳举办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志茂精密黄石智造产业园等1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95亿元。
2017年,全市新注册重点项目150个、增长32.7%,实际到位内资1100多亿元、增长28.6%。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539.64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30个,建成投产160个。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7年12月28日,中铝华中铜业二期铜板带箔项目首批设备正式进场。项目副总指挥马先应说,项目建成后,产能可以翻两番,产值扩大至50亿,且产品直接供应给下游的电子信息企业。
华新水泥黄石分公司从去年9月以来,生产线从一条扩至两条,最大产能接近1.2万吨,“开足马力,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副总经理陆志坚说,目前只能通过控制发货来供应需求。2017年,华新完成产值111.26亿元,同比增长26.97%。
精准服务为企业当好“保姆”。2017年,黄石连续第三年开展“双千”活动,“攻难点、治痛点、疏堵点”,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双千”活动共为全市企业解决问题800多个;市经信委收集全市190多家工业企业融资需求85亿多元,基本上得到了落实解决;出台“引才黄金十条”,每年斥资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近三年来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20亿元。
各县(市)区抓工业、抓项目力度大,抓扶持、抓服务措施实,掀起了抢前争先、赶超发展的热潮。大冶市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空前,实现翻番;阳新县工业增加值增速节节攀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黄石港区工业及技改投资全面发力,增速领先;下陆区勇挑重担,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西塞山区难中求进,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渐回升;铁山区小区大作为,三项指标综合排名连续多次全市第一;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达到17.4%,居全市首位。
近年来,黄石按照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经济保持中高速的思路,一年一重点,三年三步走:2015年抓止跌、2016年抓转型、2017年抓赶超,破解中心不突出、速度不快、后劲不足、质效不高等突出问题,“‘黄石制造’已经拉开黄石再启‘工业强市’战略的大幕。”
改革创新“变”字为王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不竭动力。
1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新兴管业,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让大雪后寒意都退却了几分。
而仅仅一个多月前,新兴管业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旧的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机器设备全被拆掉,新的符合排放要求的设备陆续安装,“磨刀不误砍柴工。”新兴管业副总经理田凤祥说,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早改早受益,早变早发展!
在主营产品购销两旺的形势下,新兴管业主动放弃约2000万元利润,投资近亿元、历时40余日,对公司环保、设备、现场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尽管如此,新兴管业仍然交出了19.18亿元产值、同比增长10.17%的“成绩单”。
与之相似的还有朗天药业。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是关键。2017年,企业持续加大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取得了一个奥拉西坦20毫升规格的生产批文,新授权一种工艺发明专利。“在新时代新经济体系下,不创新不改变,只有死路一条。”企业负责人余帮海说。在他看来,改革创新与效益、规模是划等号的。2017年,朗天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2018年则有望翻番,达到3亿元。
追求“变”的,不仅仅是企业。捕捉市场新需求,研发新技术,传统产业也能获得新动力、新发展——2017年以来,黄石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围绕传统产业实施了新冶钢高炉产能置换、华新水泥4、5号窑搬迁改造、大冶有色40万吨电解铜、30万吨紫杂铜、华中铜业压延铜箔、劲牌生物医药产业园、东贝空调压缩机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同时,跳出资源找出路,探索“资源”新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2017年11月1日—5日,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在黄石成功举办,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交易额2.2亿元;当月28日,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在黄石召开,芳香特色小镇、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发等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77.1亿元。
在工业强市的大旗下,各县(市)区的定位也日益清晰,不再“装进篮子就是菜”——开发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大冶市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阳新县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黄石港区重点围绕智能输送小车产业,西塞山区重点围绕模具材料、智能模具、手机零部件产业,下陆区重点围绕铜铝产业,铁山区重点围绕工模具产业,通过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各自“变身”具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园区。
新变革,新作为。回眸2017,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源于黄石运筹帷幄、推进工业强市的定力,更源于攻坚克难、推进转型发展的果敢。展望2018,黄石践行新发展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已时不我待!
经济亮点
★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95%,全省第一;
★工业利润增速,全省第一;
★工业用电量增速达9.89%,全省第三;
★工业技改增速140.9%,全省排名第三;
★新注册重点项目150个、增长32.7%;
★实际到位内资1100多亿元、增长28.6%;
★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539.64亿元,同比增长14%。
一年到头,出“成绩单”的时候最让人激动。
盘点2017年,不得不承认,黄石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是最亮眼的一笔:
工业稳住全市发展大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
全年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95%,全省排名第一;
工业利润增速,全省第一;
全年工业用电量增速达9.89%,全省排名第三;
工业技改增速140.9%,全省排名第三;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2%,全省排名第五……
黄石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工业发展步入上升通道。
运筹帷幄“定”字当头
跨过谷底,实现反转。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给出醒目信号。
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硬要求、环保“红线”下的关停并转……这些都曾是黄石经济加速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2016年,黄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靠后,重工业产品多处于产品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平均利税率不足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曾引以为傲的工业,在城市竞争中竟成为“黄石之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2017年4月,市委书记马旭明上任伊始,便一路调研、走访,全方位考量黄石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马旭明说,黄石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依靠工业发展实现黄石经济新跨越。
2017年7月中旬,市委书记马旭明和市长董卫民先后率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江阴市、嘉兴市、上海松江区和长江中下游的芜湖市、铜陵市、九江市,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江阴,产业强市、实业兴市,号称“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嘉兴,背靠上海,开辟工业发展“新走廊”;松江,大兴实体,擦亮“松江创造”招牌;九江,用“新工业十年行动”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芜湖,狠抓科技创新,产业已露“锋芒”;铜陵,“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冲出了一条工业转型发展之路。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工业兴、黄石兴,工业强、黄石强。”2017年8月2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战略,制定出台《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为黄石未来发展寻找到一条绝佳的发展之路。
“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指挥部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指挥长和指挥长。指挥部设工业招商、工业建设、“双千”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环境、督办考核等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双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
“在最关键的时候,市委、市政府运筹帷幄,坚定发展工业的定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远大富驰医药化工董事长熊先胜说,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党委政府的发展定力和传递出来的信心至关重要。
2017年,黄石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8个百分点,排位比2016年提升8位。其中,以上达、沪士电子为代表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以模具制造为代表的专用设备制造业2017年增加值同比增长30%;以湖北远大富驰、世星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
“对经济结构偏重、民营经济不算发达、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的黄石来说,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非过去能比。”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石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引领工业发展,新兴产业势头良好,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赶超发展“干”字争先
在今年的两会上,市长董卫民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的一年,困难比预想的要多,结果比预期的要好。
“就像歌里唱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黄石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说。
2017年12月26日,台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项目、群益配套产业园项目与黄石正式牵手,黄石PCB产业再添生力军,黄石已成为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这是黄石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推进产业聚集发展的又一典型事例。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套话。2017年以来,全市成立四大招商局,以工业项目为重点,大员上阵,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外出招商超过200批次,其中工业发展招商局先后赴青岛、北京、深圳等多地招商20多次,在深圳举办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志茂精密黄石智造产业园等1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95亿元。
2017年,全市新注册重点项目150个、增长32.7%,实际到位内资1100多亿元、增长28.6%。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539.64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项目430个,建成投产160个。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7年12月28日,中铝华中铜业二期铜板带箔项目首批设备正式进场。项目副总指挥马先应说,项目建成后,产能可以翻两番,产值扩大至50亿,且产品直接供应给下游的电子信息企业。
华新水泥黄石分公司从去年9月以来,生产线从一条扩至两条,最大产能接近1.2万吨,“开足马力,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副总经理陆志坚说,目前只能通过控制发货来供应需求。2017年,华新完成产值111.26亿元,同比增长26.97%。
精准服务为企业当好“保姆”。2017年,黄石连续第三年开展“双千”活动,“攻难点、治痛点、疏堵点”,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双千”活动共为全市企业解决问题800多个;市经信委收集全市190多家工业企业融资需求85亿多元,基本上得到了落实解决;出台“引才黄金十条”,每年斥资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近三年来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20亿元。
各县(市)区抓工业、抓项目力度大,抓扶持、抓服务措施实,掀起了抢前争先、赶超发展的热潮。大冶市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空前,实现翻番;阳新县工业增加值增速节节攀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黄石港区工业及技改投资全面发力,增速领先;下陆区勇挑重担,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西塞山区难中求进,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渐回升;铁山区小区大作为,三项指标综合排名连续多次全市第一;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达到17.4%,居全市首位。
近年来,黄石按照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经济保持中高速的思路,一年一重点,三年三步走:2015年抓止跌、2016年抓转型、2017年抓赶超,破解中心不突出、速度不快、后劲不足、质效不高等突出问题,“‘黄石制造’已经拉开黄石再启‘工业强市’战略的大幕。”
改革创新“变”字为王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不竭动力。
1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新兴管业,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让大雪后寒意都退却了几分。
而仅仅一个多月前,新兴管业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旧的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机器设备全被拆掉,新的符合排放要求的设备陆续安装,“磨刀不误砍柴工。”新兴管业副总经理田凤祥说,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早改早受益,早变早发展!
在主营产品购销两旺的形势下,新兴管业主动放弃约2000万元利润,投资近亿元、历时40余日,对公司环保、设备、现场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尽管如此,新兴管业仍然交出了19.18亿元产值、同比增长10.17%的“成绩单”。
与之相似的还有朗天药业。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创新是关键。2017年,企业持续加大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取得了一个奥拉西坦20毫升规格的生产批文,新授权一种工艺发明专利。“在新时代新经济体系下,不创新不改变,只有死路一条。”企业负责人余帮海说。在他看来,改革创新与效益、规模是划等号的。2017年,朗天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2018年则有望翻番,达到3亿元。
追求“变”的,不仅仅是企业。捕捉市场新需求,研发新技术,传统产业也能获得新动力、新发展——2017年以来,黄石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围绕传统产业实施了新冶钢高炉产能置换、华新水泥4、5号窑搬迁改造、大冶有色40万吨电解铜、30万吨紫杂铜、华中铜业压延铜箔、劲牌生物医药产业园、东贝空调压缩机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同时,跳出资源找出路,探索“资源”新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2017年11月1日—5日,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在黄石成功举办,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交易额2.2亿元;当月28日,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在黄石召开,芳香特色小镇、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发等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77.1亿元。
在工业强市的大旗下,各县(市)区的定位也日益清晰,不再“装进篮子就是菜”——开发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大冶市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阳新县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黄石港区重点围绕智能输送小车产业,西塞山区重点围绕模具材料、智能模具、手机零部件产业,下陆区重点围绕铜铝产业,铁山区重点围绕工模具产业,通过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各自“变身”具有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园区。
新变革,新作为。回眸2017,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源于黄石运筹帷幄、推进工业强市的定力,更源于攻坚克难、推进转型发展的果敢。展望2018,黄石践行新发展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已时不我待!
经济亮点
★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95%,全省第一;
★工业利润增速,全省第一;
★工业用电量增速达9.89%,全省第三;
★工业技改增速140.9%,全省排名第三;
★新注册重点项目150个、增长32.7%;
★实际到位内资1100多亿元、增长28.6%;
★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1539.64亿元,同比增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