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企业智能化改造

优秀案例十:湖北融通高科锂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制造项目

来源:信息化推进科      时间:2021-09-10 14:31

分享:

湖北融通高科锂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制造项目

案例简介:该项目围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核心业务,构建流程型智能制造体系。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管理系统MIS(自主开发)、生产执行系统和大数据管理系统(MES)等,融合了PLC、RFID等自控、传感、光电等自动化生产系统等,通过集散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全流程生产工艺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全要素协同化、信息共享化,产线设备自动化控制率达 100%,大幅减轻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人均产值,降低各个环节人、机、能耗成本。

一、项目背景

本公司实施互联网+智能化改造,建厂之初就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智能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智能制造在投资建设时已经与厂区和车间合并一起规划。智能制造总体按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模式实施

二、项目内容

建设方案采用“统一构架、统一体制、统一支撑、统一管理”构架思路,整合公司内部信息源、供应端和销售端信息源、行业信息源,以及应用信息平台,整体建成以大数据管理为核心,整合行业、产业、资金、人才、知识等核心要素资源,升级改造公司现有信息化、智能化现有建设状况,通过多重、互联的软件系统构建、运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支撑公司长远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工厂,实现公司降本增效、资源节约。

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构建现有框架

三、成效总结

本公司自动化工艺与传统工艺先进性比较(三元车间为例):

序号

工艺

本项目先进性

传统工艺

1

中央控制系统

产线集中控制大脑枢纽

分散控制,用人较多,各工序之间不好做到协调统一,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

2

全产线智能主控制系统

采用PLC技术、传感技术、光电感应技术、自动报警系统、自动计量称重系统,即时抓取生产数据

按岗位要求配置人员较多,且存在人为操作的误差。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

3

全产线智能驱动系统

全产线动力环节主控制系统:上下料、物流传送、液压和气压推送、产品压实等等参数设定后,自动化操作。

分散控制,人为操作,存在质量风险。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

4

设备能耗监测系统

全产线能耗监测系统,即时抓取数据

传统方法没有自动监测和分析系统,只能人抄表,效率低下。存在能源管理漏洞

5

窑炉温度检测

加温工序智能监测,温控传感技术,自动读取

人为很难控制精准参数,存在质量风险

6

温控智能分析

加温工序智能分析,自动读取,异常自动报警

传统方法需要配置专人负责,效率低下

7

自动加料

加料工序控制系统,自动计量,重量传感、气动传感、容量传感、动力传送,以及作业指令

人工劳动强度较大,人为称重精准度难掌握。

8

组合监控

切块、压实、提升、切离等工序综合控制系统

分散控制,不能统一可视化、一体化管理

9

振实

单个工序(举例)生产作业指令,对相应参数即时抓取和智能监控

人为控制,存在质量风险

10

烧结工序前端控制

烧结前工序:送料入口前端监测和操作指令

人为控制,存在质量风险

11

分离工序

单个工序作业指令、智能监控、和即时数据抓取

人为控制,存在质量风险

12

回收

全密闭环境生产过程,采用传感技术、智能作业指令、参数设定、自动清扫生产线、清扫效果自动监测。

人为操作,影响生产过程停顿和效率,也存在清扫不干净情形,影响产品质量

13

产线自动亲清扫

生产过程采用PLC技术和传感技术控制,并监控清扫效果。

14

自动吸尘

生产过程设置自动吸尘,采用PLC技术和传感技术控制

15

自动提升

动力和重力传感技术,智能作业指令,自动升降,翻转

16

自动高速混合机

采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螺旋混合

人为操作,存在效率和质量问题

17

自动码放、叠加

采用PLC控制,传感技术,自动拉升、自动传送,实现产品自动码放、叠加

人为操作,增加劳动强度

18

产品自动切块

采用PLC技术、传感技术等,自动将产品切块。

人为操作,废品率较高。

19

自动传送

全程生产处于密闭环境,中间过程没有任何人工搬运,全部采用光电感应技术、气压或液压自动传动技术、自动报警感应等。

人为操作,劳动强度较大,多个工序传送须配较多人员

按依据以上比较,从人力方面分析:本项目自动化程度较高,全产线每班人力配置10人即可,按传统方式,配置人力在100人左右,且效率极低,质量风险增加若干倍。

本公司数据化管控与传统制造的数据管控的比较(磷酸铁锂车间为例):

本项目先进性

传统方式

本项目采用集散中央控制系统。生产作业指令、参数设置、即时自动数据抓取、能源监测、生产过程数据监测、效率分析、质量监控、自动报警全部在中央控制室一体化完成、可视化管理。

1,生产指令:人为现场安排,效率低下

2,设备操作:每道工序须人为操作,管理分散

3,效率:单个工序人为操作,工序停顿较多,恒产不连贯,效率低下

4,质量:即时性较差,检测效率不高,影响全过程生产

5,数据:存在延时性,统计效率不高

6,人力成本:增加较多的各工序人员和辅助人员

以一期项目为例:

规划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值3亿元,直接生产工人80人(两班倒),人均年产值约375万;三元正极材料产值5亿元,直接生产工人60人,人均年产值约833万元。用人数量、人均产值、劳动强度与传统制造业人员需求比较,完全不可思议。智能制造模式的实施,保障生产工序连贯性,质量一致性,大幅降低用工成本、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复杂生产工艺过程变得简单化、可视化,提高车间美洁度。智能化程度在国内同行处于前列。

四、亮点及模式总结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据化的智能制造工厂,通过MES、ERP、企业云等方式,可实现上下游和企业自身的资源共享、协调统一,有利于全供应链、全价值链、全信息链、全物流链的共享和协同运作。

对企业自身而言,可缩短研发周期、交货周期、生产周期、物流周期,极大程度降低人力成本,解放体力,实现产品制造和品质的一致性,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利于实现工艺标准化、能耗标准化、设备运行标准化、成本标准化。通过即时数据监测、分析和安全报警措施,提高企业和现场管理决策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

对于行业和地区企业发展,在智能化、智慧型的制造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具有推价值。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业物联网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