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冶金学府遇上百年红色钢企,会迸发怎样的火花?3月21日, 被誉为“共和国冶金人才摇篮”的东北大学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宣讲会——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文学率队走进校园,开启校企合作引才新篇章。这场跨越百年的“双摇篮”对话,不仅见证了两家单位在冶金领域的深厚渊源,更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创立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是中国首个系统培养冶金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百年来为国家输送了逾20万专业人才;巧合的是,同年成立的大冶钢铁厂(大冶特钢前身)党支部,在长江之畔树起了中国钢铁工业党建的首面旗帜。历史长河中,两家单位以钢铁报国为共同使命,签署的共建“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战略协议,于今年1月获正式批准,为深化合作再添里程碑。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大冶特钢将引才聚智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公司人力资源部熊朝霞介绍:“从‘星计划’大学生培养到‘领军人才’梯队,从专家住房保障到子女教育配套,我们构建了从引才、育才、留才全过程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近年来,企业聚焦“两高一特”新材料、绿色冶金等前沿领域,通过“一把手”带队赴沈阳、川渝等地精准引才,在核心岗位担纲重任,推动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去年,大冶特钢以冶金类院校为重点,通过直播带岗、校友进园等方式,拓展“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模式。校招大学生95名,引进博士研究生2名,“引博计划”实现高学历人才零的突破。
在特冶分厂厂长李林森身上,企业“双通道”培养机制的成效可见一斑——这位从基层技术员成长起来的高校毕业生代表,既能在管理岗位统筹全局,又可凭专业技术晋升为行业专家。大冶特钢通过“项目带课题”“企校双师制”等创新模式,将生产现场转化为人才“练兵场”。近20年累计培育国家级专家7人,省级专家10人,市级专家11人。

校企联动,产教融合,双方共建实习基地、定向人才培养、企校双师带徒等方式,将基层实践作为打造人才成长的“练兵场”。在大冶特钢科技展厅荣誉墙上,一块“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牌匾被摆在C位。这是东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承担该项目获得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份荣誉是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2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特殊钢冶金团队负责人姜周华教授,与大冶特钢等几十家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一代电渣重熔技术。这对深入东北大学骨髓和基因的传统优势学科——冶金工程而言更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唤起了沉睡多年的力量,也再现了大冶特钢昔日的辉煌,是“百年特钢 创新无限”的生动注脚。
除东北大学外,大冶特钢已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接纳实习生。通过定向培养、联合攻关等形式,企业将产业需求深度嵌入人才培养链条。
站在百年新起点,大冶特钢正加快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刘文学表示:“我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产教融合,让更多青年才俊在钢铁强国的赛道上绽放光彩。”这场跨越世纪的“双摇篮”握手,正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书写着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