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将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12月1日至3日,工信部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院士专家行"首站走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湖北黄石,经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座谈,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为代表的专家院士们纷纷表示,"黄石模式"的实践不仅为黄石市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破解"矿竭城衰"传统周期率辟出了新径,对全国老工业城市在"十三五"时期更好地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更好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院士专家们一致认为黄石工业绿色转型试点成效显著,在全国老工业基地当中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值得总结推广。国内知名媒体,如《经济日报》、《新华社每日电讯》、《中国工业报》纷纷予以报道。
现将1月11日《中国工业报》整版报道摘录如下:
编者案:12月1日至3日,工信部2015年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院士专家行"首站走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湖北黄石,经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座谈,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黄石工业绿色转型试点成效显著,在全国老工业基地中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意义,值得总结推广。
为什么是黄石?由于长期大规模的开采,特别是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黄石城市发展一度濒临矿竭城衰的困局。2008、2009年,黄石市及其所辖的大冶市双双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黄石市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湖北东南部,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开始,就开始了有组织、有规模的采矿冶炼,清末这里先后创办"汉冶萍"和"华记水泥",成为上市公司湖北新冶钢和华新水泥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是我国"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地区,大冶有色、大冶铁矿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被称为武钢"工业粮仓",累计向国家贡献铁矿石2亿吨、钢3000万吨、铜300万吨、原煤7000多万吨、非金属矿5.6亿吨。
2014年,黄石市被列入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黄石抢抓被列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的重大政策机遇,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黄石工业绿色转型发展。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52.1亿元,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6亿元,同比增长9%。
"五位一体"的新路子
院士专家经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座谈发现,黄石市积极抢抓机遇,大力推进城市转型,走出了一条"理念、产业、创新、节约、机制"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了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
坚持理念为先,树立生态立市新观念。把绿色生态提升到"立市"的高度是黄石转型发展的一大特色亮点,为"黄石模式"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绿色发展的导向鲜明。黄石市先后组织多轮解放思想大讨论,聚焦生态问题、直面发展困局,作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市的发展目标,把"生态"鲜明的写在了黄石发展的名片上,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摆脱"恋矿情结"、走出采矿经济、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共识。二是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黄石市分批选派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职和市直部门负责人赴"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挂职学习,转变了干部的思想观念。同时,聘请中科院专家制定了黄石市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总体规划,把绿色发展要求转化为具体目标和刚性约束。三是绿色发展的态度坚决坚定。为全面遏制环境破坏,黄石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全部367家"五小"企业,整治460家污染企业,完成145处排污口污水截流,治理和修复20多处开山塘口。尽管直接影响工业总产值200多亿元、GDP50多亿元,但换来了全市上下对绿色GDP的共识,营造了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坚持产业为基,强化绿色转型新支撑。黄石坚持把转型发展的重心放在产业的转型上,有力促进了发展动力的绿色升级。一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近五年累计投资600多亿元,围绕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重点改造升级项目300多个,有色产业由原来的粗铜、电解铜发展为铜杆、铜棒、铜线、铜箔等10多个系列,成为湖北省第十个千亿元支柱产业;特钢产业实现逆势增长,出口突破12亿美元、产值突破800亿元大关,成为国家级黑色金属材料出口基地和我国特钢品种和规格最全的特钢产业基地。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黄石针对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突出问题,把发展电子信息、智能模具、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连续多年坚持产业链招商,先后从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引进国20多家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建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未来五年PCB产能将突破1500万平米/年,正成为继珠三角与长三角之后全国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三是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黄石以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引导特色产业走品牌之路。目前,拥有劲牌保健酒、东贝压缩机等20个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的名优品牌,全市名牌企业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关口,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68,比重居湖北省首位。
坚持创新为力,激发绿色转型新动力。黄石始终注重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很有特点、很有活力。一是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重点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奖励、补助和贴息,推动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从2010年的11.9%提升到15.8%,位居湖北省前列。三是注重"两化"融合发展。黄石抢抓宽带中国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智慧黄石"建设,"两化融合"的成效显著。如湖北特钢生产全过程实行动态化数字管理,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吨钢利润位居全国第一;新兴铸管自主研发物联网管理系统,跻身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大冶有色创建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打造"现货资源+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年交易额过万亿元,将成为中国矿产品贸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坚持节约为本,走出循环发展新路子。围绕节能减排和提升资源利用水平,黄石持续多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3.4%,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率实现100%,主要形成了三种代表性循环经济模式。一是华新水泥的"变废为宝"模式。该企业独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污泥"变"水泥"技术,并在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废物、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理利用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在黄石、武汉、上海、珠海等地新建14个废弃物处置项目,从一个"吃资源"的百年老企蜕变为一个"创资源"的综合性新型环保企业。到2017年,该公司环保项目投资将达到200多亿元,每年处置各类垃圾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可解决1亿城市人口的生活废弃物环保处理问题。二是大冶有色公司的"吃干榨尽"模式。该企业从选矿到冶炼到三废处置,每个环节力求资源"精吃",利用尾砂开发出钼精矿产品,回收二氧化硫烟气生产工业硫酸,从阳极泥中提取金、银、铂、钯、硒、碲、铼等稀贵金属,将铜冶炼炉渣、烟道灰回选精矿,烟气用于余热发电,通过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年新增产值80亿元。三是劲牌公司的产业链循环模式。该企业把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要求贯穿到产业链全过程,在保健酒、保健品、包装印刷等产业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国建立了15个中药材和粮食GAP原料直供基地,将酒糟、药渣制成饲料和有机肥料,同时大力发展以酒文化和养生保健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形成了种植、加工、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2014年实现销售额67亿元、上交税金17.8亿元。
坚持机制为要,建立绿色转型新机制。黄石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篮子"政策措施,有力发挥了绿色"指挥棒"的作用,确保绿转型要求落细落实。一是严格考核。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与项目建设、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指标一起,作为各县(市)区重点考核指标,实行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倒逼各级干部不断强化生态自觉。二是严守标准。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能耗和排放限额,严格落实环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禁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入驻,仅今年就否决或退回项目20多个。三是严厉查处。始终从严查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2013年在湖北省率先组建市县两级环保警察支队,实施环保动态巡查,先后侦破环境领域犯罪案件9起,刑事拘留19人、移送审查起诉22人,对环境破坏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建立企业排污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在重点企业在门口和城区中心设置大型电子显示屏,"现场直播"监控企业的环境监测即时数据。
通过实施系列"组合拳",黄石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城市产业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黄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47吨标煤,比2010年下降了20.4%;各项环保总量控制指标呈现大幅下降,其中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27.5%、8.3%、6.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1%,空气优良指数达到了315天/年,是湖北工业城市当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环境指标已达到宜居标准。
冲破"恋矿情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将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院士专家均表示,"黄石模式"的实践不仅为该市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破解"矿竭城衰"传统周期率辟出了新径,对全国老工业城市在"十三五"时期更好地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更好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首要环节。黄石虽然矿产资源濒临枯竭,但思想不枯竭,创造性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冲破"恋矿情结"和"唯矿定势",以理念创新走出了转型的新路。"十三五"时期是全国老工业基地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既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要奋力追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导向,既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很好地统筹了这些目标要求,应该作为绿色转型发展的首要理念进一步强化。
加强科技创新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支撑。黄石注重树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发挥政府在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中的关键作用,为绿色转型发展在科技创新环节树立了样板。"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冲刺阶段,尤为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落到产业的发展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政府的服务引导是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黄石模式"的实践证明,地方党委政府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主动从重管理转向重服务,强化产业政策与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绿色发展的"指挥棒"作用,为工业绿色转型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发展新兴产业是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黄石坚持以绿色标尺做好工业"加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加速转型发展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局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发展新兴接续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更具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这一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发挥中小城市的在特定领域比较优势,支持他们发展"高专特"的新兴产业,避免未来形成产业低端无序竞争。
院士专家建言:大力推广工业绿色转型的"黄石模式"
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要素约束不断趋紧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更显得迫切。为更好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地方深入探索实践,院士专家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广工业绿色转型的"黄石模式"。在经济上新常态下,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刻不容缓。黄石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和工业绿色转型试点,经过艰辛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建议安排相关部门赴黄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总结完善"黄石模式",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并及时向全国范围宣传推广。
二是加大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的支持力度。2014年,国家工信部批复黄石、铜陵、鹰潭等11个城市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要求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目标。但受国家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影响,试点城市工业企业普遍出现利润下降、经营困难,政府财政增长趋缓,对工业绿色转型投入乏力。建议工信部进一步加大对试点城市和重点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工业绿色转型任务。
三是建立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协调联动机制。由于试点城市主导产业各不相同,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但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节能减排技术、绿色管理机制等具有巨大合作空间和潜力。建议由工信部牵头,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建立健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技术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优势互补、同步转型、跨越发展。
典型企业案例
大冶有色:以结构调整推动绿色转型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大冶有色)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近年来,大冶有色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绿色转型,取得了一些成效。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建立烟气制酸系统开始,大冶有色便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开展"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在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累了经验,并始终在稀贵金属综合回收技术和产业发展上,处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近年来,大冶有色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将建设"环保有色"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以绿色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推进矿山技术改造,努力打造"绿色矿山"。 近年来,大冶有色先后投入26亿元,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矿山实施了全面技术改造。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矿、尾矿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积极采用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无废开采、垦植与修复等技术,坚持走绿色采矿之路,降低了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大大提升。
推进冶炼系统升级,努力打造"清洁工厂"。大冶有色先后投入50多亿元,引进世界先进的工艺技术,对冶炼系统实施了全流程技术改造,基本建成了一个全新的冶炼厂,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澳斯麦特炉。矿产粗铜综合能耗下降50%,节约用水量282万吨,增加余热发电量5000多万千瓦时。二是建成了世界先进的铜电解项目。采用先进的永久不锈钢阴极工艺,建设了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与传统电解工艺相比,产能提高25%,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用工由1000人减少到170人,回收率由99.5%提高到99.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是完成了全系统的环保治理改造。大冶有色投入近4亿元,建设了环境集烟、深度脱硫等12个环保治理重点项目,每年可再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00余吨,厂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大冶有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以资源"吃干榨尽、物尽其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大冶有色持续对生产工艺进行节能技术攻关,加大对电机变频改造的投入力度,矿产粗铜电耗由2010年1002.57kWh/t降至2015年的512.40kWh/t;开展水平衡管理,对冶炼厂区实施了清污分流,对矿山井下回水和尾砂坝溢流水进行回收利用,吨铜新水单耗由2010年的22.67kgce/t降至2015年的16.12kgce/t。
湖北新冶钢:百年钢厂绿色转型
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简称新冶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其前身大冶钢铁厂是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2004年香港中信泰富出资收购冶钢集团有限公司钢铁主业资产,组建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
作为百年新冶钢,一百年来生根成长在西塞山脚下这六千多亩土地上,带活了周边十几万人,同时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影响了他们的环境。作为空间布局的短板,新冶钢努力需求改善:企业先后关停了24座煤气发生炉、3座燃煤锅炉、2座烧结机、2座石灰竖炉等高污染设施。投资十几亿元,对厂界边的锻造系统实施了搬迁改造和升级转型。
近年来,新冶钢通过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环境影响程度最少化的"一大二小"战略,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再造。形成了一条高炉铁水热装--转炉热坯红送--轧钢热装轧制的高效集约化生产流程。特殊钢连铸工艺综合成材率比传统工艺提高10%以上,通过"连铸热送热装轧制",加热炉能耗降低45%,轧机产量提高30%,实现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生产的目标。
2013年,新冶钢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了能源管控中心。通过该中心的优化调度,每年节能折标煤6.3万吨,减少生产水和生活水612.5万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均是可利用资源。新冶钢采用先进技术,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2015年开始实施颗粒物新国标,新冶钢提前谋划,投资1000多万元对主要布袋除尘系统进行扩容改造,降低除尘器过滤风速,提高滤料材质等级,颗粒物排放浓度下降50%。与此同时,新冶钢制定了新的企业标准,其中新、改、扩建项目颗粒物排放企业限值15mg/m3,比2015年新国标足足低了5~15 mg/m3。
华新水泥:"水泥+鼠标"工业绿色转型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新水泥)始创于1907年,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华新水泥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成为中国建材行业首家A、B股上市公司。2015年随着国外拉法基集团与豪瑞集团的重组,企业实施了国内市场的协同整合。
近年来,华新水泥围绕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坚持走自主创新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发挥科技创新对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引领作用,实现企业由传统行业向绿色生态化成功转型,逐步实现环境更友好、过程更低碳、产业更循环和集约化、企业更智慧的绿色转型发展目标。
积极开展水泥绿色产品、绿色装备自主开发。近年来,华新水泥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的水泥绿色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开发技术包括:一是具有抗裂、抗侵蚀、抗冲击、抗冲刷等特性,特别适合于水库大坝、水电大坝、防洪大坝、大型海港港口码头、大型建筑基础等部位使用的高性能胶凝材料;二是配制各种水泥所使用的高性能熟料粉;三是专用于高等级公路稳定层的固基硅酸盐水泥等;四是具有华新水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系列装备和环保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能力,享有水泥产品、窑、磨、冷却机等数十个专利技术和新产品应用成果。
坚持"水泥+鼠标"的企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开发与应用。 "华新商城"这个我国水泥企业首家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以来,好评如潮,"E"步到位的电商服务让华新水泥的营销模式越来越潮;物流标准化和物联网等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OA协同办公平台的全面运行,实现了企业无纸化办公;企业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提升了企业主数据管理水平,为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通了快速通道;投资额为一亿多元集水泥生产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能源管理中心的TES项目研发与建设,实现水泥综合能耗平均下降约4%,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我国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两化融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