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经信要闻

打造千亿产业 筑梦“中部硅谷” 建设特大城市

   时间:2015-09-02 08:17

分享:

 

    有一座城市,有着3000多年冶炼史,敢为人先的人们斧劈刀削,披荆斩棘,千锤百炼,谱写了壮丽的矿冶文明华章;   有一座城市,曾是"工业粮仓",是毛泽东主席两次视察的城市,是他"骑着毛驴也要去看看"的地方;   有一座城市,是湖北省继武汉之后第二个建市的地级市,是沿江开放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是湖北省首个拥有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地级市,是湖北省对外开放格局中对接"中三角"、"长三角"的前沿阵地;   有一座城市,是一座"点石成金"的创富之城,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称号,亲商、利商、暖商、敬商的氛围浓厚;   有一座城市,雄心澎湃,壮志飞扬--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政风之变、环境之变、城市之变,渐入佳境。   这座城市,叫黄石。

  "钢铁侠"到"变形金刚"

  黄石是典型的"钢铁侠":拥有矿产76种,曾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   从始于商代的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到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汉冶萍"公司,黄石的冶金工业史浓缩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工业文明。   黄石的冶金工业以特钢为主。上世纪以来,依托冶钢的资源、人才基础,一批中小型特钢企业在冶钢周边雨后春笋般生长,高速发展的资源经济给黄石带来荣光。   数据显示,从1950年建市到2008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   然而,众多的"前车之鉴"说明了,不创新发展,就没有前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黄石的新选择。一场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仗"迅速打响,"钢铁侠"开始升级--以追求质量、锻造品牌为突破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重塑"钢"筋"铁"骨。   烟囱曾经是黄石生产繁荣的象征,城区大大小小的烟囱上千个。黄石人痛定思痛、壮士断腕,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能低下的小高炉、小钢铁"关、停、并、转",减少的是烟囱,损失的经济指标,赢得是做大做强特钢产业空间。   同时,通过自主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让老母鸡下"金蛋"。   凭借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黄石市特殊钢年产能由80万吨扩大到300万吨,由单纯卖原产品发展成钢管、轴承、汽车零部件等5个延伸系列;电解铜年产能由8万吨扩大到23万吨,由原来的粗铜、电解铜发展成为铜杆、铜棒、铜线等10多个系列。   墨西哥海啸中没有断的铁链,其铁产自黄石,神州飞船上天有黄石的特钢……   以钢铁为基础,特钢产品、铜延伸产品、智能传输产品、机床、压缩机、换热器等一大批黄石制造享誉海内外。   在4000多个工业产品中,有200多个已打入国际市场。其中,有50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4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综合竞争力居国内第一。东贝压缩机产销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位居全球第二;新冶钢建成全球规格最全、生产规模最大的中厚壁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三环锻压生产了大吨位的机床;还有全国保健酒龙头企业的劲牌。   为给"钢铁侠"强身健体,不久前,黄石市出台《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五个基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力打造千亿产业3个(黑色金属延伸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500亿以上产业3个(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建材);200亿以上产业3个(能源、化工医药、纺织服装)。   资源毕竟有限。当矿井归于沉寂,机器不再轰鸣,黄石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钢铁侠"的生命力又将向哪里延续?   黄石再一次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历经"早春的思考"、"五月的豪情",黄石积极响应,做出"金秋的抉择"--2013年9月13日,黄石提出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再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人均GDP进入全省第二位,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基本建成鄂东特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   通过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黄石转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活力日益焕发。2014年,黄石全口径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3.72%,其中规上工业占49.1%,工业占比位于武汉城市圈前列,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八大工业主导产业集群。   在"冰天雪地"里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钢铁侠"终炼成"变形金刚"之身。黄石也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黄石仅次于武汉、襄阳和宜昌,排名全省第4。

  "中部硅谷"之光绽放

  没有产业作支撑的城市,是一座"空心化"城,是一座不可持续发展之城。   面对从高速增长期"换挡"为中高速增长期的经济新常态,黄石必须做出改变。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代表,带动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而黄石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被誉为电子信息产业之母的PCB印刷电路板产业链,是黄石铜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延续和伸展。   黄石年产阴极铜约70万吨,完全可以满足铜基电子材料(如铜箔)、印刷电路板等的生产需求。同时,黄石地处四大经济圈之一的中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地带,是全国53个重点港口城市和133个客货主枢纽城市之一,拥有优良的经济发展周边环境。   打造"中部硅谷",黄石志在必得。2014年冬,在2014黄石(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市委书记周先旺指出,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为黄石转型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黄石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千亿级的重点产业来打造。   2015年黄石《政府工作报告》中,市长董卫民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坚持把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模具作为产业转型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梧高凤必至。黄石抢抓"长江经济带"和"中三角"国家战略机遇,我省首个地级市保税物流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已封关运行,把"海岸线"连接到家门口。   借此东风,黄石正把棋盘洲打造成亿吨大港。逐浪前行的"黄石号"经济巨轮,通江达海。   通过集中化发展,规划面积为460平方公里的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载体,发展空间充足。   不仅如此,在黄石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比学赶超"的热潮涌动。这里,"百人千场"宣讲走进机关、企业、学校和社区,让"四个全面"落地生根;千名干部进千企,干群协力谋思路、求发展;简政放权探索不断,并联审批,容缺受理,三证合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春雷行动,"庸懒散奢"干部无处遁形;"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干部,将被"召回"回炉淬火。党员干部服务企业斗志昂扬。   花香蝶自来。全球名列前茅的光伏生产企业英利太阳能集团来了!拟投资4.7亿元在铁山建光伏发电站,工矿废弃地上"种"太阳。   光谷北斗来了!将规划总投资100亿元,在黄石市建设一座占地2800亩的"北斗科技城",吸纳北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200家。   全球第一大铝塑管生产商日丰集团来了!该项目生产乙烯管材,配套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30亿元。   一批"高富帅"的企业,纷至沓来,让世人刮目相看,黄石不再仅是"傻大黑粗"!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在黄石聚集,更大的惊喜来自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转化。   沪士电子,以生产高端电路板的台资企业,把其在内地的最大工厂,建在黄石。目前正在试生产,据测算投产后年生产规模将达3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可达71亿元。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企业-台湾欣兴电子公司也落户黄石。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   从沪士电子,到欣兴电子、星河电路、华纳铜箔、上达电子、宏广电子……一大批国际国内的行业翘楚和龙头企业落子黄石,投资达400亿元以上。黄石市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了智能卡及机具、PCB板、光电子产品、应用电子产品、电子基础材料、光伏发电等,初步形成了PCB、北斗卫星导航、光电子、应用电子等四大特色产业群,和"有色铜-铜杆-电线电缆"和"有色铜-铜箔-PCB-电子应用"两条产业链,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截至2014年末,黄石共有已投产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7家,软件企业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过亿元的企业6家。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3.37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2.54亿元,工业增加值8.14亿,实现利税2.97亿元。   今年5月中旬,《黄石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下简称《规划》)已通过国家级专家的论证评审。据市经信委介绍,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黄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80%以上,到202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到70家以上,建成全国第三大PCB生产集聚区,将黄石建成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黄石市支柱产业之一。到2025年,把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黄石第一支柱产业。   周先旺说,黄金山开发区是黄石发展的"大棋盘",要建成电子信息产业走廊,打造成中国中部的硅谷,黄金山将是黄石的金山。

  筑梦2049  聚焦大城崛起

  梦想成就未来,城市因梦想而伟大。   眼下,黄石埋头实干的同时绘图筑梦,启动2049城市远景规划:力争新中国成立100年、黄石迎来建市100年之际,基本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   6月18日,国内外数十位专家云集磁湖,为黄石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出谋划策。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建设特大城市,底气何来?   "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是黄石打造鄂东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周先旺给出了答案。   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黄石的光辉史与"光灰史"相伴相生。   三千年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使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   比学九江、对接武汉,问道丽水,谋篇布局,黄石屡下先手、出重拳,按照取舍有度"绿"为先的发展要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   壮士断腕,千余家"五小"企业彻底关闭,仅2014年就达367家,虽年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元,但"五小"企业的关闭换来的是蓝天白云,黄石空气质量跃升全省中上游。   投入近百亿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八园六带"建设,打造城市绿肺,新增改造绿地面积60公顷,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   园博接力,引领示范生态建设。铁山槐花节,创造"石头上开花"的奇迹;大冶茗山玫瑰园博会,开启乡村园博、生态富民之路。2016年,黄石还将承办湖北省首届园博会。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一幅美轮美奂的生态画卷,正在黄石轴展云开。   从沿江到环磁湖,越过黄荆山,一路向南,一座450平方公里的大冶湖生态新区正在规划。"华中康谷"、鄂东医疗中心、奥体中心、大冶湖跨湖大桥、黄阳快速路、月亮湾隧道-新区建设臻入佳境。   这里,将中心城区与大冶、阳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彻底跳出了黄石城市发展空间的局囿,将是支撑黄石大城格局、城市转型的宽广舞台。   待看"双叶映湖、蝶舞湖城",一座生态新城正喷薄欲出。   产业强市,龙头高昂,好戏连台。   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改造,新兴产业纷至沓来,比肩"高富帅"。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不断聚集。   依托大冶有色公司的铜资源,一条炼铜、铜加工、铜产品的"铜链"初具规模,有望成为全省第10个千亿元支柱产业。   以新冶钢为龙头的黑色金属、模具产业集群,是"十二五"末实现千亿元产值的生力军。   既要"日月经天"又要"群星璀璨"。前不久,黄石又出台了振兴黄石制造行动计划,提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超过2000亿元。   振兴黄石制造行动计划中出台了17条"含金量高"新政,如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一个产业建立一只基金,2015年筹措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到20亿元。黄石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工业转型发展资金1亿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对中小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实施专项补助;2000万元用于培育产业集群;1000万元扶持"互联网+"重点项目等。对年度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且生产和税收保持增长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经营管理团队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力促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又有铺天盖地的"绿草鲜花"的发展格局。   黄石市是沿江开放城市,依托长江上溯宜昌、重庆,下至南京、上海,直达出海口,外贸码头可适应国际标准集装箱和重大件装卸作业。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业,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活力之源。多年来黄石市对外开放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均居全省第二位。   黄石市与武汉天河机场只有约1小时30分钟车程;武九动车组贯穿整个市域,沿武九动车组至南昌市只需2小时;武黄城际铁路已于2014年6月开通,从黄石市到武汉市仅需35分钟,武汉、黄石同城化。   两纵(京珠、大广)、三横(沪蓉、沪渝、杭瑞)五条高速公路大动脉在黄石交汇。沪蓉高速、京珠高速和106国道以及规划建设的大广高速和杭瑞高速,咸黄高速穿城而过。黄石长江大桥和鄂东长江大桥使黄石与中国中部东西轴线区域的各个城市都形成了顺畅的连接,沿高速公路至上海8小时、南京6小时、合肥4小时、武汉1小时、长沙4小时。   便利的交通区位和商贸流通优势,引来商贾云聚。万达、中百、武商、中商、苏宁、家乐福、麦德龙、广东金福地等纷纷进驻,鄂东商旅门户已现。   这里,改革大刀阔斧,直逼痛点。整治投资环境的春雷行动,飓风般席卷,庸、懒、贪、散难以遁形。   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120多项、1.2亿涉企行政性收费全部免除,率先在全省打造行政审批零收费政府。对该市53家审批职能部门622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全面精减,精减幅度达到50%。   推进简政放权、简政强园。将18个政府部门45项职权全部下放区级政府行使,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拓展了发展的功能。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资源、理顺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城市建设投资、城市住房投资、交通投资、开发区投资、滨江投资6家投融资公司,未来5年,黄石市将推进投融资公司资产总额和投融资规模实现倍增,分别达到1000亿元。   这里,襟江怀湖,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东方山、西塞山、雷山、磁湖、仙岛湖等众多风景名胜秀甲江南。国家4A级景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我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拥有百年开采形成"亚洲第一天坑"和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基地。   今日黄石,融江城之伟岸、山城之雄峻、水乡之灵秀于一体,以她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风貌而倍受世人瞩目。正全力冲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朝着鄂东特大城市振翅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