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市序七号)整改完成情况的公示

来源:黄石经信      时间:2024-12-19 15:48

分享:


根据《黄石市贯彻落实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的工作要求,我市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反馈问题(市序七号)的整改工作,具体整改完成情况如下:

一、反馈问题

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重工业、传统工业占比较大。2022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为12.7:87.3,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85%。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经济发展过多依赖重工业。

二、整改目标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以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为抓手,大力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黄石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三、整改措施

1.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指导各县(市、区)严格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市发改委负责)

2.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新一轮高层次“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实现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跃升。(市经信局负责)

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链条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扩量倍增,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大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扩大新兴产业总量。(市经信局负责)

4.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申报各级重点研发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引导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成长壮大。(市科技局负责)

四、整改完成情况

(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整改完成情况

1.市发改委:一是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的有关要求,对项目进行把关,严禁备案限制类、淘汰类项目。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全市目前共有在建和储备项目97个,总投资159.7亿元;二是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全市新认定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授牌仪式,开展创新平台建设经验交流,并邀请省机电院专家作培训,全市7个县市区、28家企业(单位)共65人参加会议。组织黄石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涂镀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等13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参加复评,有望全部通过。成功申报湖北理工学院肾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微通道连续流化学合成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3家省级创新平台,其中省工程研究中心申报成功率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截止目前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9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已达60家。

2.市经信局:一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2024年1-10月,全市新开工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07个。大冶特钢特冶三期、华新亿吨机制砂、优科精密铸造等“三十”项目加快推进。印发《黄石市推动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窗口,成功推荐大冶铁矿大冶矿智慧制造提档升级改造项目等19个技术改造项目申报获得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第一批奖励,成功推荐15个项目纳入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清单。印发《黄石市2024年重点工业企业提级提能技改专项行动方案》,制定2024年节能技改项目清单,收集节能技改项目74个,其中:完工项目20个、在建项目14个、拟建项目40个;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链条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扩量倍增,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4%、对工业产值贡献率达24%。2024年1-10月,电子信息产业同比增长17.2%,汽车产业同比增长94.5%,装备制造产业同比增长5.6%、医药制造产业同比增长2.4%。2024年1-10月,100个工业增长点77个投产,41个达效。其中,10个10亿元以上的增长点中8个达效,新增产值221.6亿元,拉动全市工业产值11.6个百分点。坚持立足我市资源、潜力和产业优势,聚焦国家战略性产业细分领域,深入研究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3.市科技局:2024年,深入开展科技型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行动,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着力打造一流的科技领军企业,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通过开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双千”活动,特色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科创下午茶”“周末跑工地”、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实施科技项目攻关等活动,全年开展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标准化、高企认定服务等政策宣讲11场次,服务企业400余家,推送政策红利。建立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机制,开展“专家企业行”“企业高校行”等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28场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64家,实现三年翻番;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我市有5家,入选企业数量连续两年递增,大冶特殊钢首次进入排名前10;“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别1家、“瞪羚”企业31家;2024年21家高企获得省级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280万元,139家高企获得2023年度市级高企认定奖励1390万元。2024年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高新增加值占GDP比重25.2%,位居全省第二。

(二)各县(市、区)、黄石新港园区党(工)委和人民政府(管委会)整改完成情况

1.大冶市: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经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已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示范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示范企业。2023年,根据《省经信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4年绿色制造有关工作的通知》(鄂经信办函〔2024〕5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有关企业参与申报工作。2024年,劲佳科技有限公司、华新水泥(大冶)有限公司、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评为2024年度省级“绿色工厂”示范企业,同时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在进行2024年度绿色工业园区评选;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新一轮高层次“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以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转变,实现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全面跃升。2024年元至10月,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5个(含续建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31个),完成技改投资34.16亿元,占黄石完成总量的40.8%,增速高于黄石平均增速14.4个百分点;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链条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扩量倍增,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大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扩大新兴产业总量。2024年,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将祥邦科技、创伟科技、弘丰机械等十家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为2024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增强了企业创新活力,加速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四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申报各级重点研发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引导企业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成长壮大。截至2023年,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已达到100%全覆盖,高新技术企业达333家。2024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8家。

2.阳新县:一是严把准入关口,严格落实项目能评制度,实施“两高”项目准入部门联合审查,对新上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政策,是否符合项目所在地能耗“双控”要求等,由发改、经信、招商、环保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审查,从源头上优化产业布局,减少产业结构性矛盾;二是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建立市县培育企业、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目前已有3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44家,组织45家企业提交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通过专家评审38家,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破百。湖北远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全县瞪羚企业总数达19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成交额20.2亿元;三是加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积极摸排规上工业企业绿色节能情况,支持企业围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进行绿色化转型升级。今年共将远大生科、远大富驰等6家企业纳入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名单,引导远大生科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四是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帮助各试点企业对接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服务商,围绕转型需求加快数字化改造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有20家企业入选黄石市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企业,收集汇总了16个数转项目,其中有效项目为14个,所有试点企业均已完成数字化转型平台的注册认证;五是坚持技改投入,将工业技改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相结合,抢抓全省“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扶持,目前共有40余个技改项目正在实施,预计工业技改投资总额达到19.8亿元,同时积极对上争取高质量发展资金,共5个技术改造项目获得支持资金指标1650万元,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黄石港区:一是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招引,稳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临空商务产业园、空港智造产业园等优质资产为载体,加大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招引力度,通过注入科技型企业新增量,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今年以来,北京厚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秦数能等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入驻黄石港区,投资兴业,全区优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提量扩容,工业产业结构稳步优化;二是强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升档。鼓励引导企业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华电黄石分公司#210号机组灵活性提升改造项目、网安科技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顺利实施,钜晟重型汽配工程机械配件加工产线升级、腾瑞服饰裁断车间智能化改造、卫材药业蓄热燃烧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等技改项目稳步推进,辖区企业竞争力将逐步提升。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威仕生物、天华智能、华新铸业、卫材药业4家企业实施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工作,通过数字赋能,企业潜能进一步增强。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培植企业细分市场竞争优势。今年以来,成功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累计专精特新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3家,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覆盖率达40%以上;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进科技创新赋能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指导工作,全覆盖走访重点企业及后备培育企业,协同统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指导企业做好申报和复审准备工作,全力推动“高新-科小-专精特新-新物种”四库联动,组织举办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会3场,成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家,正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总量有望突破5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覆盖率达40%以上。

4.西塞山区: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要求,支持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加快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转型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构建“1+3+N”特色产业体系,做深做细特钢产业链招商,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个以上,其中特钢产业链项目10个以上,推动新质生产力招商实现新突破;三是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聚焦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体量,优化产业结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指导振华化学成功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法姆药业、加恒实业2家成功申报制造业单项冠军;楚汇工贸、金灿工17家企业获批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华力锻压、鼎毅磁材、荣科智能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不断提升全区核心竞争力;四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由区科信、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高企培育辅导小组,开展政策辅导和业务培训,指导汽车零部件、振华化学、旌冶科技、俊锋玻璃、三冶重工、辰信模具、先达电气、名扬纪函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5.下陆区:一是严格落实项目准入机制。严格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要求,项目备案审批严格执行职能部门和属地联合会审制度,招商引资严格执行招商引资领导小组会审制度,对项目进行严格审核、严格把关,切实从源头上优化产业结构。自问题反馈以来,未新增“两高”项目;二是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推动企业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2024年以来,为华中铜业、中冶南方、绿邦再生资源等重点企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提出具体技改升级建议,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推广绿色低碳清洁生产。2023-2024年,已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25个,其中投入7.8亿元的大冶有色冶炼厂升级改造项目今年初全面完工,综合减排下降30%,平均能耗下降20%,年均降本超过1.2亿元,为我国乃至世界铜冶炼PS转炉环保升级改造提供了典型范例。以该项目为示范引领,带动华中铜业提质增效、友和铜业5G智能工厂、人本轴承新能源设备轴承生产等一批绿色化、智能化改造项目竣工投产。2.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抢抓全市获批湖北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契机,大力推广“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有15家企业入选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预计今年年底前项目均可完工验收。华中铜业、朗天药业、山力科技、久丰智能4家企业入选2024年先进级智能工厂。3.推动企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以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升级为抓手,鼓励传统产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等方式,推动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链式改造升级,产品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比如大冶有色计划成立新材料公司,成立铜基新材料研究所,开发3N硒、5N碲、6N碲等新材料,依托阴极铜等产品优势,向工业机器人用柔性铜线、高端汽车线束等产品延伸发展,实现铜产品的高端化发展;华中铜业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不断提升高端产品占比和研发力度,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铝科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开展4个项目合作,形成创新合力;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以来,湖北新型绿色表面处理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相继开园,极大提升了全市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和制造业服务平台带动作用,已吸引江西威能汽车零部件等企业落户。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正在加快推进中冶南方六氟丁二烯气体研发生产、共享电动车全产业链智能制造、鹏辉力赫储能电站、山力科技金属板带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同时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今年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达30家。预计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认定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20家。

6.开发区·铁山区:一是推进企业技改升级。加快推动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通过产品换代、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共有节能技改项目32个,其中:完工项目7个、在建项目6个、拟建项目19个;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巩固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3月23-24日,闻泰科技2024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发布会举行,共有51个重点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集中签约,4月12日诺德黄石高端电解铜箔投产暨新能源产业高峰论坛召开,成为首个引进投资超百亿元的新材料项目。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百强园区再进位、争当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主战场、排头兵。2024年制定259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402.45亿元,其中已竣工72项;坚持发展绿色清洁低碳能源,2024年新建64根(城区30根、农村34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覆盖全区5个乡镇的34个行政村;三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发展高新企业。重点提升科创服务能力,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政策。根据《省经信厅办公室关于2024年度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制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导企业进行线上申请;组织开展2024年度电子信息产业链揭榜制科技项目申报和专家评审工作,拟立14个科技项目包含半导体材料、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多个科技技术项目。打造科创企业矩阵,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共579家拟入库,新申报高新企业共73家,全年共入孵企业28家(19项孵化项目、8项众创项目)。

7.新港园区: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鼓励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落地开工项目按照绿色工厂标准建设,进一步推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华新水泥、宝钢已列入国家绿色工厂名单,新兴管业、弘盛铜业等已获评省级绿色工厂;对园区现有企业鼓励支持通过节能技改实现超低排放,新兴管业、弘盛铜业等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二是推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依托海口湖新区,谋划布局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智能装备、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加快推进海口湖科创岛建设,构建“众创空间一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努力打造创新要素聚集新平台。充分利用武汉、上海等离岸科创平台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大力发展招引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三是构建科技创新发展新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弘盛铜业、宝钢、湖北优科等龙头企业在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实施产权创造与保护等领域实现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以培育金属新材料、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为抓手,鼓励宝钢、新兴铸管、湖北优科、弘盛铜业、秦河新材料、中粮饲料、海越麦芽、金海白茶等有条件企业和产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今年以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新增高新型技术企业3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4家,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科技创新水平。

现将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市序七号)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公众进行监督。

公示时间: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1月2日

联系电话:0714-650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