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在湖北荆冶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荆冶湘”)二期项目湿法铜冶炼车间,工人们将一袋袋烟灰倒进装有硫酸的浸取槽,经过多道工序处理,不仅能产出碳酸锌、碳酸铜等产品,部分废料还将成为一期项目的原料。随着一、二期项目有效联动,工业固废在这里将进一步被“吃干榨尽”。
技术攻关打破瓶颈
荆冶湘项目位于下陆区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聚焦有色冶炼固体废物综合回收、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其中,一期主要回收和利用省内及周边地区企业产生的铜冶炼尘泥、烟灰等多种废料,生产出冰铜、粗铅等产品。
“一期采用火法工艺,一些有价值的元素,没能提炼出来实现更好利用。”荆冶湘负责人曹树建介绍,一些烟灰中氯含量高,直接用火法冶炼会损害设备,导致回收利用率低,增加了生产环节的成本。
随着铜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今年来,荆冶湘推进全面技改,重点聚焦此前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铜铅分离工艺,提炼出更多的铜,实现降本增效。
为此,荆冶湘加大自主攻关,对一期项目中的熔炼系统、稀贵金属处理系统等进行技术和流程再造,累计获得10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今年还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
在长乐山工业园区、下陆区市场监管局的精准帮扶下,荆冶湘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1000万元贷款,助力一期项目技改顺利进入收尾阶段。
两期联动抢占市场
当前,荆冶湘二期湿法工艺项目实现试投产。
“冶炼厂生产中产生的烟尘、除尘灰、白烟尘等废弃物,能够在这里‘点废成金’。”二期项目湿法车间负责人何雨介绍,湿法工艺能提炼和富集金、银等稀贵金属。
在湿法车间,回收来的烟灰经过浆化、硫酸浸出、过滤净化、提纯等工艺,最终产出碳酸铜、碳酸锌等产品,被产业链下游厂商用于化工、冶金、电镀等行业领域。与此同时,过滤环节产生的蒸馏水又将回到车间使用,其蒸发产生的硫酸钠还能卖给化工厂制作肥料等产品。
“以前火法原料全部依赖对外采购,现在有了湿法车间,我们可以自己满足大部分火法原料的供应。”何雨估算,二期项目每天可处理烟灰150—200吨,产出湿法泥100吨,还能产出10吨粗铜,烟灰中稀贵金属回收率达9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超50%。
“单独只运行火法或湿法项目,都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曹树建直言,两期项目相互配套实现互补,才能更好抢占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