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在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仓库,打包好的200公斤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下简称“钠电”)整装待发,准备运往福建。
“我们是1月7日开始试生产钠电的,目前已经生产了五批次的钠电,一共5吨。经过各项检测,所有批次的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融通高科钠离子项目负责人李金懋介绍说,量产的钠电在容量、压实密度、成分、杂质、晶体纯度、碳含量等几十项指标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来自国内头部电池生产企业的意向性订单每月有五六百吨。
钠电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工艺是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在应用场景上,除了常规的电力储能项目,钠电还能有力应对从三四十摄氏度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端环境。自2022年起,融通高科先后投入超5亿元,依托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布局钠电的研发与产业化。
“磷酸焦磷酸铁钠正极材料的原材料储量丰富、成本更低,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性,未来的一年半时间,钠电会迎来产业化加速发展拐点。”在2024年底公司召开的钠电量产讨论会上,融通高科董事长何中林作出上述判断。
一层、两层、三层……在融通高科工程研究中心,李金懋戴好手套,熟练地在手套箱内进行各种实验。两年多来,正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融通高科成功走出了钠电量产的第一步。
“钠电的生产工艺与磷酸铁锂相近,磷酸铁锂生产线经过改造即可兼容NFPP钠电正极材料的生产。这样既降低了投资成本,又有利于激活磷酸铁锂材料冗余产能的价值。”李金懋透露,钠电的生产要经过混料、粗磨、细磨、干燥、烧结、破碎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融通高科于去年11月份对生产线进行初步改造,满足了钠电生产的需要。下一步,公司将对生产线进行提产改造,达到年产NFPP钠电万吨的规模。